国外苹果社群关注指南

2017-12-22

导言:为什么要关注国外苹果社群?

2009 年,当我第一次将 iPod touch 捧在手上时,中文互联网上对苹果的讨论还远称不上普及。当初为学习 iOS 的操作、寻找好用的 app 而在各个论坛的精华帖中来回翻找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如今,苹果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科技网站不可能绕过的话题。可是,中文用户获取到的相关资讯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成比例的提高。固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很难苛求随着 iPhone 的成功才得到推动的中文苹果社区,在短时间内达到和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外苹果社区一样的规模和质量。但从个人角度看,要回避上述问题,最快、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把目光放远,直接去到英文世界接触第一手的资讯和讨论。

与国内的苹果话题讨论大多由媒体主导不同,国外的相关讨论更多是发生在在线社群中的。他们有的是媒体撰稿人、有的是播客主播、还有的是开发者,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资深和忠实的苹果用户、都善于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观察和参与这个社群的讨论,能让你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感受到一种中文社群中不常见的融洽氛围。本文就是我在接触两年多国外苹果社群后,总结出的一份值得关注的人物、网站、播客的清单,其中所列都是我认为能提供高质量信息、并且颇有一些故事或背景的,希望可以为你的探索提供一份地图。

当然,既然是英文内容,一个不可避免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对此,我想说的有两点:第一,用于获取科技资讯的英语一定比你想象得容易;第二,你的适应能力一定比你想象得要好。

这绝非鸡汤。事实上,虽然英语本身学无止境,但就用于特定领域、例如科技领域的英语而言,其涉及的词汇是很有限的。已经熟悉了中文讨论的国内读者,只要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能在中英文的表述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听力方面也是同理。以笔者自己为例,刚接触英文科技播客时,我必须要开到 0.7 倍速左右才能勉强跟上进度;而坚持收听一年以后,我已经可以默认在 1.5 倍速下收听同样的播客了。这并不算什么成就,也没有花什么功夫,但大致能说明兴趣和积累带来的效果。

人物篇

John Gruber

John Gruber 在与 Phil Schiller 的访谈现场

如果要评选国外苹果圈中的「意见领袖」,John Gruber 恐怕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候选人。通过十几年如一日地经营博客 Daring Fireball 和播客 The Talk Show(详见下文介绍),Gruber 不仅收获了极高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其他个人甚至媒体难以企及的「特权」:他常常能透过与苹果内部员工的关系获取内部情报,能请得动苹果高管前来访谈,甚至反过来成为后者的座上宾。在今年初苹果因舆论对 Mac 产品线布局广泛不满而进行的危机公关中,Gruber 与来自 TechCrunch、Mashable 等大牌科技媒体的记者共同受邀前往苹果,与高管座谈;他是五人中唯一一位以「个人博主」身份参加的,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在内容生产之外,John Gruber 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恐怕是发明了 Markdown 标记语言,它以简约易记的语法获得了全世界写作者的青睐,更构成了 Ulysses 等风头无二的写作软件的基石。另外,Gruber 还曾是 iOS 平台知名笔记 app——Vesper 的三位开发者之一。即使在该 app 于 2016 年宣布停止开发之后,仍有许多忠实的拥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而坚持继续使用,可见其品质与影响力。

John Siracusa

John Siracusa

作为又一位名叫 John 的「果圈」名人,Siracusa 的资历并不逊于 Gruber,从 1999 年起即为科技网站 Ars Technica 供稿。或许是因为比较低调,虽然具有程序员背景,从公开资料中并不容易找到 Siracusa 参与开发的项目;他在网络上的活动印迹主要在于撰写的文章录制的播客。但无论在文字还是音频中,Siracusa 总能展现出自己深厚的技术背景,用专业而清晰的方式解释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原理。

Siracusa 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于他对 OS X (macOS 曾用名)的深度评测。从猎豹(Cheetah)到优胜美地(Yosemite),Siracusa 在十五年间为每一个OS X 的重大系统更新都撰写了长达数万词、配图上百张的评测文章;很多内容直到今天看来都很有参考价值。由于他的评测篇幅实在过于庞大,超过了 Ars Technica 使用的 Wordpress 引擎的上限,该网站曾经不得不自行 hack 了一个框架才得以将评测发出。不过,在 2014 年写完 OS X 10.10 的评测后,Siracusa 宣布封笔。好在 Ars Technica 选择将这个优良传统延续下去,之后的 macOS 版本都由其他作者继续撰写了同样规模的深度评测。

  • 另一位值得关注的资深苹果专业用户、内容制作者是 Jason Snell,他曾担任多年知名苹果媒体 Macworld 的总编,后独立运营自己的博客 Six Colors,并参与多档播客节目的录制。

Marco Arment

Marco Arment

即使你不熟悉 Marco Arment 这个名字,也有很大可能用过他开发的作品——轻博客平台 Tumblr 的早期版本、广受好评的稍后读工具 Instapaper(后被出售)和播客应用 Overcast 都出自他之手。Arment 的作品往往乍看起来显得不事雕琢,但时间一长,就能体会出很多用心设计的细节,并因此产生很强的黏性。Arment 还是 Accidental Tech Podcast 等多档热门科技播客的主播,主持风格偏向毒舌和技术流。

除了程序员和播客主播身份外,Arment 还是一位重度推特用户;推特即时、碎片化的特点,恰恰契合了他爱好表达、涉猎广泛的个性。推文中,他时而给苹果产品挑刺,时而倾诉开发中的困难,时而化身耳机评测行家,时而挂出「秒杀价」转卖自己的闲置数码产品;当然,也免不了与人针锋相对,或者言辞激烈地表达政治立场。在我看来,他的言论正如他本人一样:未必总是讨人喜欢,但贵在真实和认真。

  • 与 Marco Arment 背景类似的人物还有开发了 nvALT、Marked 等诸多实用工具的 Brett Terpstra,在线书签服务 Pinboard 的运营者 Maciej Cegłowski 等,后者也是一个把自己作品的官方推特账号当作私人账号用、并且经常「刷屏」的奇人。

Federico Viticci

Federico Viticci 与 Tim Cook 合影

在美国白人占据绝对多数的国外苹果圈中,来自意大利的 Federico Viticci 无疑平添了一份氤氲着咖啡气息的新颖。在网上,Viticci 总是以一位狂热 iPad 拥趸的面貌示人:早在 iPad Pro 问世前,他就充分探索了将 iPad 作为唯一日常生产力设备的潜力;虽然经营着一个名为 MacStories 的招牌网站,但他早已只在录制播客的时候会偶尔用用女友的 MacBook Air。

但在这份狂热背后,或许少有人知道 Viticci 与 iPad 的结缘其实有着一段令人扼腕的故事。他曾罹患癌症,并因化疗久住医院。病床的局促和身体的痛苦,让继续使用 Mac 工作成为了一种奢望,这才促使他义无反顾地转向了 iPad。而也许同样是这段经历,将 Viticci 缔造成了一个「工作狂」,在经营网站和付费内容、撰写大量深度长文之外,他还是四五档播客节目的主播,其内容产出量之大令人咋舌,可谓苹果圈中的「励志」典范。

Myke Hurley

Myke Hurley

要说关注苹果的 geek 往哪找,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美国、特别是苹果坐落的美国西海岸地区;而同样说英语的大英帝国给人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黑衣高帽的绅士造型,与新潮科技并不搭调。然而,这里要介绍的 Myke Hurley 就是一位纯正的伦敦 geek。

Hurley 是一位专职播客制作者,有一张友好的大脸和饱满的胡子,其于 2014 年创办的 Relay FM 是如今英文科技界最具影响力的播客网络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发展,Relay FM 旗下如今已经有 27 档播客,其讨论话题极其丰富,从苹果、谷歌延伸到游戏、文具。作为创办者,Hurley 本人也是多档节目的主播,一口纯正的英音在美国腔环绕的科技播客圈中显得别有风味。他与 CGP Grey 共同主持的 Cortex 播客从自由职业者的视角探讨提高效率和创造性的工具和方法论,内容生动、录音质量很高,很适合初涉英文科技播客的人收听。

  • CGP Grey 是 Myke Hurley 在 Cortex 中的搭档,也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播客制作人,自己另外拥有一档知名科技播客 Hello Internet;他在 YouTube 上发表过不少有趣的科普短视频。

Mark Gurman

Mark Gurman

做苹果新闻的报道是容易的:网上有那么多现成的消息,哪怕只靠「拿来主义」就能拼凑出些有头有尾的文章来。做苹果新闻的报道又是困难的:要在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传闻中去芜存菁,率先发现他人忽略的线索,必须要有足够灵敏的嗅觉和强大的信息检索、整合能力才行。Mark Gurman 就是这样一位「跑得比谁都快」的苹果记者。

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一定看过他发出的消息:第一张 iPhone 5 和 iPad Air 的照片,准确预测了 iPhone 6、新 MacBook 以及诸多重大软件更新,包括 iOS 7、Yosemite、El Captain、watchOS 的细节等等。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今年不过 23 岁,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因此,帮助他获得如此成就的恐怕不太可能是人脉关系,而更多的是追根究底的精神和搜罗信息的过人能力。凭借自己无人能及的爆料能力,Gurman 在高中时就受雇于著名苹果资讯站 9to5Mac,并在大学毕业后立刻被 Bloomberg(彭博)挖去当科技记者,是《连线》《时代》《福布斯》等刊物的年度榜单上的常客。让我们期待 Gurman 今后能带来的猛料。

网站篇

Daring Fireball

Daring Fireball

能在碎片内容盛行的今天保持博客更新已经不容易,何况是以每年数十篇的频率更新。而这正是 John Gruber 及其博客 Daring Fireball 从 2002 年起一直坚持的。Daring Fireball 关注苹果,但讨论的话题并不仅限于常见的产品信息和新闻动态,而是覆盖界面设计、软件开发、公众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前所述,Gruber 凭借其资历和地位在苹果内部颇有「渠道」,因此即使是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的话题,Daring Fireball 的论述也往往具有独家价值,并成为他人引用和参考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Daring Fireball 还是诸多国外科技博客中为数不多常常提到中国的,如之前中区 App Store 下架特定类型 app、以及更早的苹果在中国销量下滑问题,该站都有过专文讨论。不过,Gruber 似乎对中国互联网的态度总体不算积极;是否接受已经如何取舍请自行判断。

Daring Fireball 另一项「招牌」特征在于网站朴素到简陋的页面风格:铅灰的页面搭配白色、小到让人是不是故意戕害读者视力的 Verdana 字体,再加上左下角永远只有 120*90 像素大小的低调静态广告(广告位租价每周 9000 美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元素。这种充满古早味的设计,以及坚持使用的 .net 顶级域名,似乎也象征着 Gruber 对独立、自由这些早期互联网精神的坚守。

  • 与 Daring Fireball 形式相似的网站还有 Stephen Hackett 的 512 Pixels,该站及其连动的 YouTube 频道的一大特色是对苹果历史产品的回顾;Jason Snell 的 Six Colors 也值得一读。

MacStories

MacStories

MacStories 是 Federico Viticci 于 2009 年创建的苹果主题博客,早期以分享 Mac app 和工作流为主要话题,但近年越发转向介绍 iOS 设备和 app。作为国外苹果圈内绝对的标杆级 app 博客,MacStories 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批招牌文章,其对 URL SchemeWorkflow 的介绍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仍然是教科书级的。两年前,MacStories 开通了会员订阅栏目 Club Macstories,内容仍以介绍 app 和工作流为主。由于会员可以看到所有之前发布的内容,犹豫的读者可以考虑加入一个月、根据历史内容的质量再做定夺。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 MacStories 的文章特点,那就是「长」,多达几千词、延续数页的大型评测是家常便饭。这一方面固然表明网站的超强产出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它的阿克琉斯之蹱。例如,其近年对 iOSiPhone 新品的评测在我看来就失之过泛,没有把握好详尽和人云亦云间的平衡,甚至有越俎代庖为产品编写「说明书」的倾向。因此,笔者对该站文章的阅读建议是先大致浏览和跳读,而后根据个人兴趣和精力选择性细读,以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 与 MacStories 关注角度类似、但更为专注 app 评测的站点是 The Sweet Setup。该网站分门别类地评测出了最适用于特定需求的 app,如最好的推特客户端、最好的邮件应用等等;其得出的结论未必是最令人认同的,但胜在评测的深度和广度。该站还会定期访谈苹果用户,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主屏和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 app,偶尔看看也会有一定启发。(笔者也曾参加过该网站的访谈。)

And now it’s all this

And now it’s all this

听过一种说法:越是简陋的网站,往往干货越多。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话在多大程度上成立,但 Dr. Drang (一个来自德语词「压力」的假名)这个名字奇怪的博客 And now it’s all this(引自列侬的一段道歉)确实很丑、也确实干货很多。第一次打开这个博客时,绿油油的背景,等于没有设置字体的字体设置,以及顶部那个完美触发恐怖谷效应、笑容诡异的雪人头像,着实把我吓得不轻;但它很快就靠文章的质量弥补了我的心理障碍。

严格地说,And now it’s all this 离苹果社群的讨论中心是有一定距离的,它几乎从不追赶苹果的产品和八卦等别处的热门话题,上面发表的文章都是用一台 2010 13″ MacBook Air 写出来的;身为一名机械和土木工程师,Dr. Drang 关注的话题相当单一和专注,那就是如何用 Mac 提高效率、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相应地,他的文章都偏向技术流,如分享自己使用 Keyboard Maestro/TextExpander 的自制命令、处理 PDF 文件的 Apple Script 或 Python 脚本、与 LaTeX 斗争的心得等等。这些文章对于入门用户来说可能不太友好,但如果你对 macOS 的自动化有所兴趣,Dr. Drang 的代码和思路一定能给你很大的启发。

  • 其他一些「干货」网站包括前面提到的 Brett Terpstra 的个人博客、Gabe Weatherhead 的 Macdrifter、Automator 之父 Sal Soghoian 的 macOS Automation 等,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性关注,或者作为「工具书」备查。

Above Avalon

Above Avalon

在苹果圈中,大多数内容生产者的背景都是开发者或资深用户,因此,他们所发表内容的视角也相应多是技术性的或体验性的。但是,要真正理解苹果公司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决策和战略,仅仅有这些视角是不够的。Above Avalon 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博主 Neil Cybart 原本是一位华尔街证券分析师,因个人兴趣开始从金融和商业角度分析苹果并创办该站,取得成功并全力投入于此。目前,该网站每周会更新一篇免费长文,同时通过出售会籍获得收入。

打开 Above Avalon 的文章,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专业气息。无论是冷静的深蓝主题色、翔实的数据还是丰富的图表,都处处暗示着文章的结论是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论证得来的,而不是来自别处常见的「我认为」「我感觉」「我猜测」。此外,Cybart 还有不少独特的观点,例如,他不把 AirPods 看作纯粹的配件,而是苹果穿戴设备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需要指出的是,Above Avalon 的文章虽然在深度和专业性上无可指摘,但观点似乎有些过于袒护苹果。我从来没有在该站上看到哪怕一篇直接批评苹果决策的文章,这甚至让我时常在内心开玩笑地怀疑 Cybart 是不是苹果的高级「水军」。当然,从读者的角度,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怀疑作者的动机,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你可以阅读我翻译过的两篇过往文章:。)

  • 与 Above Avalon 类似的网站还有旅居台湾的 Ben Thompson 的博客 Stratechery。该站关注的是整个科技行业,但苹果自然是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其运营模式与 Above Avalon 非常类似,也是周更免费文章加付费会员制。文章质量很高,强烈推荐仔细阅读。(同样可以参看我翻译过的一些文章:。)

Mac Rumors

Mac Rumors 的 Buyer’s Guide

如果说围绕苹果公司有什么亘古不变的话题,那一定就是各种「谣传」了。郭明池、KGI、富士康工厂,每一位资深果粉听到这些名词大概都会会心一笑——它们就是各种「传言」「预测」的代名词。苹果产品的谣言之所以长盛不衰,是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它的意义远不仅在于满足爱好者们的好奇心,而且能帮助潜在用户进行购买决策,甚至帮助周边配件厂商寻找商机。

这种需求自然养活了一大批专门搜集此类信息的网站,其中资格较老、质量较高的一家就是 MacRumors。之所以在一大批同类网站中选择其为代表,是因为该站一方面消息收集全面,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设计的简洁干净,且文风利落明了、不说废话,这对于一个信息量大、以报道事实为主的站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好的例子是 9to5Macs,其动态元素过多的设计风格和任何琐碎事项都能单独成文的编辑理念让人很容易疲劳,尤其是对苹果系统更新的报道之啰嗦程度几乎达到了可笑的程度。)

MacRumors 的另一项实用功能是其 Buyer‘s Guide 板块。该页面列出了苹果各产品的上市天数和历史平均更新周期,并据此给出现在是否值得购买的建议。几个月前,在舆论对苹果忽视 Mac 产品线的批评达到高潮时,很多人正是用这个页面的截图来揶揄苹果的「不作为」的(最老的 Mac Mini 已经超过 1000 天没有任何更新了)。

播客篇

Accidental Tech Podcast

Accidental Tech Podcast(ATP)是 Marco Arment、John Siracusa 和 Casey Liss 三人主持的周播科技节目;几年前,三人制作过一档名为 Neutral 的汽车话题播客,苹果和科技只是偶然(accidental)出现在节目中的闲聊话题而已。Neutrual 停播后,他们将这个话题单独拿出来做成播客,于是就有了 ATP。虽然早在我涉足英文科技播客前,就听过这档节目的大名,但也只是从去年开始才固定收听这档节目。原因很简单:与其他节目相比,ATP 的语速、长度和信息量都要明显高出一截,并不是彼时听力还不过关的笔者能够接受的。但为听懂这档节目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在对技术细节的解读和观点的新颖性上,ATP 在科技播客中是鲜有对手的,在专业和通俗间达到了很不错的平衡;这和三位主播共同的程序员背景不无关系。

刚开始听 ATP 时,我常常在三位主播间「傻傻分不清楚」。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我多久——他们的嗓音、口头禅、说法风格都各具标志性特征。Arment 是三人中最活泼和「好斗」的一个,语速最快、声调最高,最爱谈论自己是如何剁手买下了昂贵的数码产品(一般没多久就会卖掉)。声音最沉稳的那位是 Siracusa,他一般能给出很有见地和深度的意见,常犯的「错误」则是在反馈环节拖上太久(因此经常被另外二人嘲笑)。Liss 的声调介于前两者之间,喜欢在强调时拖长好几倍单词中的元音,往往扮演总结者的角色。这种主播风格上的搭配和对比,大概也是 ATP 能保持有趣、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 与 ATP 主题类似的播客很多,如 Relay FM 旗下的 UpgradeConnected 等,其内容各有侧重,但由于关注的都是苹果生态的动态及其与数字生活的关系,不可避免具有很高的内容重合度。因此,建议选择其中一档固定收听,其他则根据精力和兴趣选择收听。

The Talk Show

作为 John Gruber 除博客外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内容,The Talk Show 肇始于 2007 年,但转变为目前的嘉宾访谈节目形式是 2012 年的事情了。Gruber 邀请的人一般都具有科技行业背景,职业包括程序员、设计师、记者等,很多前文提到的圈内知名人士,如 Marco Arment、Jason Snell、John Siracusa 还是节目的常客。Gruber 是个善于访谈和聊天的人,因此 The Talk Show 的节目篇幅是偏长的(两小时左右),我并不固定收听,但每次听到的节目都能给我不少趣味和启发。

在常规节目之外,The Talk Show 的招牌特别节目就是每年 WWDC 后对苹果高管、发布会常客 Craig Federighi 和 Phil Schiller 的专访,两人偶尔也会在其他时机受邀做客录制。当然,以公关严密、口风紧著称的苹果高管并不会因为是 Gruber 就让出太多面子,在节目中透露什么别处听不到的信息;但这丝毫不妨碍 Gruber 出众口才和访谈能力的发挥,为听众「套」出一些颇为有趣的轶事和段子。

Mac Power Users

Mac Power Users 是一档由 David SparksKatie Floyd 主持的周播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 2009 年,前不久刚刚庆祝了自己的 400 期里程碑。如其标题所示,节目话题主要是如何利用 Mac 提高效率、便利工作生活。不过,随着 iOS 设备的地位越发重要,该节目也逐渐加入了很多对 iOS 工作流的讨论。节目形式以对谈为主,但亦常常邀请程序员、设计师甚至教师、牧师等许多行业的嘉宾前来介绍工作流。

从节目话题和编排来看,MPU 并不能称得上独树一帜,但之所以将其列在如此靠前的位置,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该节目非常适合初涉英文播客的新手收听,两位主播的语音柔和、标准、悦耳,录音质量堪比各种标准化考试中的听力部分,其中 David Sparks 更是许多 Mac 软件官方视频教程的御用配音员。两年多前,笔者正是在 MPU 的引导下树立起收听英文播客的信心,并逐步扩大涉猎范围的。其二,两位主播虽然在节目上以玩转新潮的 Geek 面目示人,但生活中却都是独自执业的律师,这让学习法律专业的笔者更增添了一分亲切感。

  • 与 MPU 类似的播客节目有 Federico Viticci 主持的 CanvasAppStories,前者以需求为导向,介绍 iOS 平台上如何利用 app 搭建工作流;后者则聚焦于一个个 app 本身,探讨其功能、设计,有时也会邀请知名 app 的开发者前来座谈。两档节目均是时长三十分钟上下的「甜点」播客,建议根据每期话题,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收听。

Welcome to Macintosh

播客节目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主播随意交流、即兴推进的「脱口秀」式,这也是多数科技播客采用的形式;二是有预定话题,经过细致的前期编排写稿和后期剪辑制作的「电台节目」式。这里介绍的 Welcome to Macintosh 就是后者的优秀代表。这档节目关注苹果的历史、产品、文化及其社群,每期不过二三十分钟,但从脚本到配乐,处处都能感受到制作人的用心;用通俗的话来说,是一档「毫无尿点」的良心节目。

与其他苹果话题播客的主播多数在涉足播客前就在圈内有一定影响力不同,Welcome to Macintosh 的制作者 Mark Bramhill 原本与「苹果圈」并无交集,但凭借节目的高质量,2015 年甫一问世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节目采取季播制,数量少而精,至今也不过连载了三季十几期,涉及的话题从拟物设计的渊源、前 App Store 时代的应用发行到 Mac 的开机声、Siri 的配音员等;其中,尚在连载的第三季是在众筹成功后、今年下半年刚刚上马的项目,制作人在前四期中用纪录片式的手法记述了自己如何从对 emoji 一无所知到成功提交瑜伽 emoji 的提案并被采纳的全过程,非常值得一听。

Under the Radar

前面提到的播客目标受众都较为广泛,即便像 ATP 这样技术型较强的节目,在涉及技术细节时也多会进行一番解释,力求让一般的爱好者也能接受。而由 Marco Arment 和 David Smith(Sleep++、Pedometer++ 等一系列健康类实用工具的开发者)主持的 Under the Radar 则是一档在定位上更为垂直的节目——它的目标听众是为 iOS 生态圈开发应用的开发者。由于两位主播都有自己积极维护的 iOS app,他们对 app 开发心得,最新的官方库和 API,基于 iTunes Connect 的审核、推广等开发全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问题都十分熟悉;这正是 Under the Radar 每期的话题来源。在形式上,该节目非常短小精悍,从不超过 30 分钟,每次都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两人分别发表观点、极少闲聊,可以说是很能体现程序员效率精神的一档节目了。

不过,Under the Radar 定位于程序员群体,并不意味着非开发者就不能听。事实上,虽然对开发是完全的外行,这档节目仍然让我听得津津有味。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向我展示了一个 app 的诞生和成功需要怎样的努力,也对于 iOS 独立开发者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 与 Under the Radar 类似的硬核播客还有 iMore 制作的 Debug,它同样着眼于苹果生态圈中的软件开发。节目形式为座谈制,2014 年连续三期讲述苹果历史上的三大「转变」的节目在我心目中可谓经典。可惜的是 Debug 在 2016 年底后就没有继续更新,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收听以往节目并获得启发。

结语

这篇文章写起来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困难。写作过程中,我不断调整顺序、增删项目,最终定型的列表跟草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然而,说到底,关注什么内容并不重要,能不能看到最正确最全面的信息也不重要。文中列举的那些内容只是庞大苹果社区中的冰山一角;上面提到的国外果圈大 V,其言论时而有让我不敢苟同之处,曾经一口咬定的「预测」也常常事后被自己打脸。另外,这个社群总体来说仍然是小众和封闭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互抱团、言论「回音壁」的问题。这都是需要我们作为旁观者需要判断和鉴别的。

在我看来,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浏览他人言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更好地将自己这份爱好转化为数字生活中的乐趣和效率,然后反过来通过参与讨论回馈社区、帮助他人,形成良性循环。

两年多来以接触国外「果圈」的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得到了什么信息,而是他们那种对自己爱好纯粹、朴素的投入和坚持,以及积极、反馈式的讨论氛围。这正是我最希望未来某天能在中文苹果社群中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