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ylent 一年体验记

Sep. 14, 2019

8 月 7 日晚上,我从柜子里掏出最后一瓶 Soylent,解决了回国前最后一顿晚饭。

过去一年,我在美国上学。一人在外,饮食是一个不算简单但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被烹调考究的中餐「惯坏」了的中国学生而言,美式食物的简单粗暴更是为适应饮食环境增加了一份额外的阻力。结果,他们要么走上大厨之路,自寻原料在异乡发扬中华美食文化;要么成为外卖常客,靠牺牲更多成本找回家的味道。

而我找到的答案是 Soylent

我买过的一些 Soylent

我买过的一些 Soylent

很多人可能已经对 Soylent 有所耳闻。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以豆制成分为主要原料,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为模板,调配出的一种液体代餐。理论上,Soylent 可以完全代替传统食物。如果这种理念在你听来有些疯狂和极端,这也正是为什么 Soylent 能吸引广泛的关注度;它也正是靠着这种看似「极端」的产品,在四五年内发展成了一家年销售额千万美元级别的公司。

过去一年中,Soylent 大约为我解决了近 1/3 的日常饮食需求。我对 Soylent 的认识,也从一个只在新闻里听说的概念产品,深化为了一种优缺点都很明显、但仍不失有趣的新型食物。这里,我想分享一些对 Soylent 的体验和评价,供同样对这类产品有兴趣的人参考交流。

为什么吃 Soylent

但凡说到选择吃 Soylent 这样的代餐,似乎总少不了一个解释「为什么」的环节: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千千万万,为什么非要磕代餐呢?

一个最功利但也最务实的回答是成本考虑。这一点在饮食相对丰富且低廉的国内可能不显著,但在美国则非常不同。美国一顿普通的午餐成本大约在 10 美元上下(因城市而异);即使选择街边餐车出售的廉价食物,至少也需要 5 到 8 美元。相比之下,Soylent 最贵的饮料版也只要(尽管这个「只」字或许需要打引号)3 美元略多;如果选择粉末版自行冲泡,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到 2 美元以内,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费城一家路边中国餐车的价目表,可以看到有荤菜的选项都在 6 美元以上

费城一家路边中国餐车的价目表,可以看到有荤菜的选项都在 6 美元以上

个人对饮食和生活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之所以难以接受 Soylent 这类代餐,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这种非经烹饪得来的产品不能被称作「食物」。相比之下,我对于食物的定义则完全是实用主义的——只要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就不妨称之为食物。至于口味、原料、外观,固然是重要的加分项,但并不足以作为判定为食物与否的决定因素。相反,因为我对有计划、可预测的事物有本能的偏好,Soylent 那种将成分和能量完全透明化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比「不知底细」的传统食物更契合我的生活方式。

此外,Soylent 品牌形象所体现的「极客范」也让我颇感兴趣。早在两三年前,我就已经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了 Soylent,也第一次听说了「开源食物」这个概念:将产品的成分和制作方法完全公开,接受社区用户的评论和改进意见,并欢迎用户探索和分享自己的食谱——像做软件一样做食物。这些概念固然有的是宣传话术,但对于关注科技圈的我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号召力。实际上,我在出发之前就把「尝试 Soylent」列上了待办清单;住定后,还没摸清周围餐馆的位置,就先从 Amazon 上买回两罐 Soylent 开始了「人体试验」。

五花八门的版本

不过,实际食用 Soylent 的过程并没有官方宣传的那么简单直接。原因之一,就是 Soylent 经过几年的发展,其业务早已不止是销售代餐粉末,而是发展出了涵盖粉末、饮料、固体能量棒三种形态,口味选择超过两位数的复杂产品线。要弄清这些选择的区别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喜好,着实需要一番研究。

Soylent Powder: 最经典的粉末版 Soylent,后来加入了 Cacao(可可)和 Cafe Mocha(摩卡咖啡,带咖啡因)两种口味。

可可味的 Soylent 粉末版(来源:Soylent)

可可味的 Soylent 粉末版(来源:Soylent)

我最初接触 Soylent 时买的就是可可味的粉末版。可能因为没有对代餐的口味抱什么期待,实际吃起来反而觉得超出预期。早期版本的 Soylent 据说还颇有些「作坊食品」的特征,例如口感粗糙、气味不自然等,但发展到我尝试的 1.9 版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配方了。冲泡以后,得到的基本可以看作一杯特浓版的巧克力奶昔。如果别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它递到我嘴边,我或许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一顿「饭」,而不只是一杯饮料。

然而,粉末版 Soylent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很好地兑现代餐的核心竞争力——便捷省时。尽管 Soylent 描述的制作过程只有舀出两勺—加水摇晃这么简单的两步,但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称量和均匀搅拌始终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我就经常遇到辛辛苦苦摇了半天,打开杯子发现一大坨粉末没有溶解的窘境。这还没有算上事后清洗杯子和撒到桌上的粉末所需的时间——有时甚至长过喝完一杯的时间。使用厨房秤和搅拌机当然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麻烦,但这就违背了粉末版随冲随吃的初衷。因此,我喝完两罐存货之后,就换到了更加快捷的即饮版。

Soylent Drink: 全称为 Soylent Ready-To-Drink(RTD,即饮版),这也是 Soylent 口味选择最多的产品线,除原味外,还有 Vanilla、Strawberry、Cacao 和含咖啡因的 Cafe Mocha、Cafe Vanilla、Cafe Chai 合计七种选项。

尽管饮料版看起来只是预先加水搅拌好的粉末版,但实际喝起来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自己冲泡的粉末版很难做到均匀溶解,因此饮料版在密度和顺滑度上都要胜出一筹。其次,饮料版和粉末版具有不同的版本号,在配料和营养素比例上也有一定差异;我的感受是前者的甜度似乎比同名的粉末版更高一些。

饮料版的众多口味选择并不只是凑数的,而是都体现出很强的个性。因此在线上社区的反馈中,每种口味都有同等数量的拥趸和批判者。其中:

  • Original(原味)和豆奶比较类似,在口中驻留时能尝出轻微的甜味,或许显得有些寡淡,但也不会冒犯任何人。
  • Vanilla(香草)则像是原味的甜度升级版,开盖就能闻到一股类似于奶油冰激凌的气息,入口也更加浓稠。这是我自己喝得最多的一种,但也有不少用户嫌它的香精味过重。
  • Cacao(可可)似乎是人气最高的选项,在多次线上促销活动中都是首先告罄的。我猜想这是因为它巧克力牛奶似的口味有比较大的群众基础,同时甜度上又比香草味收敛一些,不会显得过于机械。
  • Strawberry(草莓)则是争议最大的口味。一方面,作为 Soylent 唯一的果味选项,草莓味在初次尝试时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感到惊艳。另一方面,草莓味在甜度上比香草味更为激进,以至于有时甚至能尝出人工甜味剂的金属味,连喝几次后容易让人厌倦。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草莓味是我在四种口味中购买较少的。

即饮版 Soylent(来源:Soylent)

即饮版 Soylent(来源:Soylent)

几种含咖啡因的即饮版则都不太让我感冒。这主要是因为我每天会另外喝咖啡,并不需要它们所主打的提神功能。此外,或许是为了给其他成分让位,咖啡因版的口感明显比普通版本稀薄,饱腹感也因此打了不少折扣。口味上:

  • Cafe Mocha 和 Cafe Vanilla(每份含 140 mg 咖啡因)都被一股浓烈的咖啡粉气味占据了主导,以至于我始终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 Cafe Chai 则是一种茶味版本,也是三者中咖啡因含量最低的(每份 30 mg)。不过,这里的 Chai 与国人一般理解的「茶」味区别很大,更像是那种印式的含香料奶茶,因此能喝出隐约的生姜、胡椒和肉桂气味,我个人也不是很喜欢。

咖啡版 Soylent(来源:Soylent)

咖啡版 Soylent(来源:Soylent)

此外,Soylent 今年上半年还推出了一种称为「Bridge」的饮料版,其宣传点是作为正餐之间的「桥梁」。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个 180 Cal/330 mL 的版本基本上就是掺水的可可味饮料,再加上性价比不高,Bridge 很快就被冷落了。我自己也没有买过这种版本。

Soylent Squared: 这是 Soylent 第二次尝试推出固体代餐。在 2016 年,Soylent 曾经上市过称为 Soylent Bar 的能量棒产品,但没过多久就因为引起多例恶心、呕吐和腹泻而召回该产品并停产(Soylent 调查后声称问题来自于第三方供应的海藻粉,并在后续生产中取消了这种原料)。Soylent 此后一直没有推出新的能量棒,因此 Squared 的消息一传出就收获了很大的关注度。

Soylent Squared 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迷你的体积。市面上主流的能量棒/蛋白棒产品一般在 40–60 克左右,提供 200 Cal 左右的热量。而 Soylent Squared 则是一个 4 厘米见方、重 25 克的小「方块」,只提供 100 Cal 的热量。Soylent 认为这种分量可以提供更灵活的组合,例如吃 1–2 块当作零食,吃 3–4 块当作正餐等。

Soylent Squared(来源:Soylent)

Soylent Squared(来源:Soylent)

然而,Soylent Squared 上市后的实际口碑似乎不符合它被寄予的较高期待。首先,Soylent 所宣传的「灵活轻量」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反倒更像一种变相涨价的策略——Soylent Squared 的最小销售单元是要价 30 美元的 30 根盒装,换言之,每 100 Cal 的成本达到了 1 美元。这不仅远高于传统的 Soylent 产品,与同形态的其他品牌能量棒相比也不占优势。

其次,Soylent Squared 在口味上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在目前推出的 Chocolate Brownie(巧克力布朗尼)、Salted Caramel(咸味焦糖)和 Citrus Berry(橘味莓果)三种选项中,除了最后一种果味版比较平和,其他两种都能吃出比较明显的香精味,尤以焦糖味为甚。我买过不少 RXBARLärabar 这类非人工原料能量棒,和它们相比,Soylent Squared 的味道明显不够自然。

Soylent Squared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出彩之处。例如,大多数黏性能量棒都非常粘牙,但 Squared 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棒身中加入的脆片也起到了丰富口感的作用。然而,这些零星的优点并不足以弥补 Soylent Squared 性价比不高、饱腹功能弱的事实。因此,它在 Amazon 上的评分始终停留在不温不火的 3.5 星上下;我也在吃完为了尝鲜买来的几盒后,回归到了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能量棒。

怎么吃和怎么省

尽管在过去一年吃了不少 Soylent,但我并没有激进地用它完全「代替」其他食物,而一般只当作三餐中的一餐。又因为我习惯早上和中午吃得比较多,所以这被代替的一餐往往是晚餐。

坦白地说,一瓶 Soylent 是不足以给我带来足够的饱腹感的。因此,我还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增强饱腹感的「奇技淫巧」。例如,虽然官方和不少社区用户都建议冷藏后饮用(或许因为 Soylent 的主要受众是习惯冷食的西方消费者),我却一般反其道而行之,倒在碗里用微波炉加热三分钟再喝。这一方面是照顾到无热不成餐的中国胃,另一方面,加热后的 Soylent 体积会有所膨胀,也会迫使自己喝得慢一些,心理上会感觉更饱。此外,即使某一餐用 Soylent 代替,只要有条件,我一般也会额外加大约 1 杯(236 mL)分量的蔬菜作为补充。这固然提供不了多少能量,但至少能带来「吃了一些实在东西」的心里暗示,不至于喝完没多久又因为饥饿而被迫把手伸进冰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成本问题。尽管 Soylent 与美国普通食物相比已经比较实惠,但在代餐品类中则算是高价产品:例如,12 瓶箱装的混搭口味饮料版正价达到了 42 美元,已经远远超出了不眨眼就可以下单的范畴。好在 Soylent 的促销活动并不罕见,如果算上 Amazon 不时发布的闪购(lightning deals),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机会以八折左右的价格买到;重大节假日和黑色星期五的活动力度则更大。另外,官网和 Amazon 都为连续订购提供了 5% 的优惠,但都明确允许订购后立刻取消自动续购的做法,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种固定折扣。因此,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购买周期和方式,成本总体还是可控的。(可以从 LentCents 这家第三方站点查询和订阅实时的优惠信息,或者通过 CamelCamelCamel 追踪 Amazon 上的价格变化。)

Soylent 在 Amazon 上基本每一两个月就会有一次促销

Soylent 在 Amazon 上基本每一两个月就会有一次促销

国内的替代选择

回到国内后,饮食的丰富性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成本也低了很多,按道理说不会再有很强的食用代餐的动机;Soylent 在国内也没有海淘之外的获取渠道。不过,维持一年的习惯一时还不易扭转,加之对代餐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也颇为好奇,我便开始寻找和尝试 Soylent 的替代品。

一个比较明显的答案是国产的若饭(Ruffood)。与 Soylent 类似,若饭的产品线也包括粉末版、饮料版和固体版三种,但在前两者在分量和热量上稍低于 Soylent(饮料版若饭的分量为 350 mL 每瓶,热量 350 Cal),固体版则做成了饼干的形态,而不是更常见的能量棒。

我各买了一两份即饮版和固体版若饭来尝试。即饮版给我的第一印象不错,是类似于原味 Soylent 的浓豆奶味。这肯定没有那些刻意增甜的 Soylent 版本讨好味蕾,但也不至于让人丧失喝下去的动力。口感的把握在我看来则略输一筹,没有完全消除颗粒感;而且因为非常浓稠,如果一口喝的太多,会觉得水分过少而不易吞咽。另外,虽然有咖啡口味可选,但与原味相比并不能尝出太大的差别,30 mg 的咖啡因似乎提神作用也比较有限。

对固体版饼干的印象则更复杂一些。一方面,若饭饼干的调味总体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入口只有淡淡的奶味和甜味。这称不上好吃,但至少很自然,没有很多蛋白棒过度使用甜味剂导致的「人工味」「金属味」。另一方面,采用饼干的形态注定会导致口感干燥的问题。尽管能感到若饭努力在把饼干往柔软的方向做,但结果似乎只是得到了一块……像是受潮了的饼干。此外,饼干尽管吃起来干净利落,但(心里上的)饱腹感却也因此落后于需要更长时间咀嚼的黏性能量棒。

若饭饼干(来源:若饭)

若饭饼干(来源:若饭)

除了若饭,我也尝试了来自英国的 Huel。之前在吃 Soylent 时,就经常在 Reddit 上看到有人把它和 Soylent 对比。回来后有次翻阅 Huel 的网站,才发现销售地区选项中有中国,并且选择后会自动跳转到京东海淘上的专营店。更令人意外的是,它在国内的售价竟然只要 100 元每袋(1.75 千克/17 餐),相当于原价的一半还不到。

买来尝试后,发现这是一个和 Soylent 画风截然不同的配方。如果说 Soylent 像是奶昔,那么 Huel 更像是燕麦粥。与努力往顺滑方向发展的 Soylent 相比,Huel 毫不掩饰、甚至有意强调着自己来自植物原料的身份:冲泡后能闻到明显的谷物气味,每一口都能喝到谷粒似的固体碎片;喝完后杯壁上附着的大量残液也印证了其浓稠度之高。难怪网上不少因好奇前去尝试的 Soylent 长期用户会对 Huel 给出「难以下咽」「黑暗料理」之类的评价了。

至于我,则在最初的不习惯之后对 Huel 颇有好感。比起 Soylent,Huel 固然显得有点「不修边幅」,喝起来也更加麻烦——我必须得用上勺子才能干净喝完一杯 Huel——但也因此更符合「代餐」的定位,也更容易产生饱腹感。Soylent 的「好喝」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让大脑以为自己在喝饮料而不是「吃饭」,因此反而在喝完一瓶后产生了更大的食欲。Huel 则完全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相反,我经常在低头嚼巴半天以后感叹「怎么还剩这么多」。

遗憾的是,正当我开始考虑将 Huel 作为长期食用的选择时,却发现它们已经决定终止在中国的官方销售,之前的那波低价实际上是赶上了清仓甩卖的尾巴。在邮件咨询中,Huel 不愿透露具体原因和后续计划,但指出过于麻烦的关税问题是停止销售的原因之一。这样一来,我目前的选择就只剩下了若饭,同时寄希望于他们后续能在口味和性价比上发展得更有竞争力。

Huel 就停止在国内销售问题给我的回复

Huel 就停止在国内销售问题给我的回复

结语——作为互补品的代餐

自从 Soylent 推出以来,围绕它以及其他代餐产品的争议就没有停息过。在我看来,这些争论的发生,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把关注点不必要地放在了「代」(replacement)字上。这个「代」字似乎把 Soylent 摆上了和传统食物对立的位置,进而招致了嘲讽和贬损。无独有偶,今年美国很多州都开始讨论起禁止植物原料仿肉产品(如 Beyond Meat、Impossible Burger 等)在品名中使用「肉」(meat)字的法案,其部分动因也是这类产品的宣传口径激起了传统肉商的对立情绪

然而,厂商怎么命名、宣传,是厂商基于商业考量的选择;消费者完全有理由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我而言,Soylent 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了一种食物的替代品,而更多是作为一种互补品。传统食物一个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的特征,是把提供营养的功能和提供愉悦的功能捆绑在了一起。大多数时候,这两项功能是共同作用、相互增进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这两者之一——例如没有胃口但仍然需要补充营养,或时间有限需要用最高的效率恢复体力等。这时,传统食物的身兼两职就成为了束缚和负担。

通过将营养功能和愉悦功能剥离,Soylent 这样的代餐为上述矛盾场景提供了另一种选项。选择 Soylent 并不意味着「苦行」「修仙」,或放弃美食;相反,通过用代餐解决一部分纯粹功能性的饮食需求,你反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成本和能量富余投入用来自由享受传统食物。

出游的场景最能为代餐的这种互补作用提供例证。旅游时,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吃饭怎么安排。我去年有次去纽约,到达大都会博物馆时正值饭点,而附近的食物要么是移动餐车卖的油炸食品,要么是馆内溢价很高的简餐。这时,包里揣着的 Soylent 就派上了用场——三分钟喝完以后又是一条能爬楼的好汉。

将 Soylent 加入旅行食谱还可以优化分配预算。假设你为某天旅行的午餐和晚餐设定了 30 美元的预算。如果平均分配,那么按照景区的标准,每顿 15 美元可能只能得到两份很平庸的食物。而如果将其中一顿换成 Soylent,即使将它 3 美元的成本扣除,剩下的 27 美元也足以在很多餐厅吃到一盘不错的主菜。


海外生存战友 Soylent

海外生存战友 Soylent

Soylent 争议之处和有趣之处,都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忒修斯之船」式的问题:食物只是营养成分的加总吗?用替代原料原样复刻传统食物的营养价值,所得的产品还能被称作「食物」吗?作为一个非营养或医学专业人员,我当然没有立场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我食用 Soylent 一年的体验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也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这也不足以代表其他人的判断。

但或许和忒修斯之船问题一样,Soylent 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被回答。忒修斯之船促使着人们思考事物的质料、形式、目的与身份之间的关系;类似地,Soylent 也促使着人们重新审视食物的意义以及人与食物的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为之感到好奇而亲自尝试,也可以保持谨慎而在远处旁观;但既然人口、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让食物的变革不再是远在天边的话题,如果说有什么态度是不会出错的,那大概就是给技术以机会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