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迟早过年的迟早反馈(2022)
Previously: 给迟早过年的迟早反馈(2021)
From: Platy Hsu <[email protected]>
Subject: 给迟早过年的迟早反馈
Date: February 12, 2022 at 11:11 PM
To: [email protected]
迟早更新的两位主播,
新年好!
今年写回复的时候临时「皮」了一下,试了试手写,请见附件。如结尾所提,可能没法像打字那样反复推敲,写到后面手麻了也就没能顾得上工整;如果因此造成读起来费劲,还请见谅啦。
Scanned notes below
End scanned notes
Transcript below
迟早更新的两位主播:
新年好!与 「迟早过年」 一起过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很感谢一如既往的陪伴,也很惊喜于每年都有新的形式和创意。你们说,今年循环式的节目框架是为了致敬 《其主之声》;但在我理解中,这其实本应是读书的应有之义:回顾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听说和了解到内化和应用的渐进过程。七期节目中,每本书在第一次提到时,讨论主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而第二次谈到就成了更多元视角和观点的引子。这是节目设计的巧思,也是「循环」之于阅读的作用的体现。如往年反馈中提及,我听「迟早过年」的场景,总是在楼下绕圈跑步;今年也不例外,但作为背景音的节目本身也成了一种「绕圈」,格外有趣。
个人背景使然,今年提及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还是 第 180 期 关于 《行为》 一书的讨论,以及 第 184 期 中相应延伸出的刑罚相关话题。节目从《行为》引出了关于自由意志相对性的讨论,进而提出对于犯罪和刑罚的「争议性」解读。或许可以令两位欣慰的是,「受到刑罚的人不是罪有应得」「犯罪不是一种恶而是一种病」,并非节目中所提「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的异想天开,而是一个专门学科——研究犯罪现象、其产生原因和预防政策的犯罪学——历史上的重要理论。
18 世纪中后期,以意大利 贝卡里亚(Beccaria)为代表的 古典犯罪学 已经体现出决定论的思想。在 《论犯罪与刑罚》 中,贝卡里亚认为,盗窃是一种产生于贫困和绝望的「不幸者的犯罪」,还用数学计算来分析为什么走私罪的动机其实是法律提供的。到了 19 世纪,在经验主义哲学、进化论社会统计学等思想和科学背景的影响下,「意大利学派」将实证主义引入犯罪学(例如,对犯罪人的头骨、体貌进行样本分析),认为犯罪和刑罚都是一种「返祖」现象,即人类社会原始状态的再现。刑罚不应是对犯罪的报应,而应是社会用于防止犯罪的手段。这些观点影响深远,在「罪刑法定」等当代原则中也有体现。
当然,如何定义犯罪、社会如何对犯罪做出反应,始终都是众说纷纭、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对此,我本科时教犯罪学的白建军老师认为,犯罪研究的核心是「犯罪关系」,即犯罪与道德和利益分配秩序的关系、与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关系、与权力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犯罪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也是被能动地根据一定规范准则塑造出来的符号;犯罪控制不仅仅是在打击犯罪和惩恶扬善,还是在调整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关系。白老师还认为,对于犯罪定义和犯罪控制的评价不是对错,而是是否公正——惩戒资源的最优化。而为了得出公正的判断,就要开展实证分析,考虑具体的时空环境。
我比较认同这种思路,也觉得类似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今年谈到的其他书提出的「困难问题」:我们对于特定问题的回答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答案中掺杂的主观性也并不必然会减损其价值。重要的是我们依据这些回答所采取的行动能否带来较好的后果,如自我的提升或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平卓马 批判基于主观视角的摄影方法,但主观性往往是艺术的点睛之笔。就连 图鉴 也不是全然客观的,其价值正在于编制者关于收入什么、排除什么、怎样分类排序的主观决策。他的批判主要是因为之前基于主观视角的创作,让他拘泥于「诗意」和对「颗粒」「晃动」等手法的刻意追求。「其主之声」的失败,并不在于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解读,而在于都只从自己的视角解读,并以此为自己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很久没有试过手写回复,除了发现自己腕力退化之外,突然被剥夺了随意删改、排序的权利,更让人觉得如履薄冰。语言上因而不免有些欠打磨,还请见谅。
此致,
Platy
End 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