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复明年

2022-10-28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s on Oct. 28, 2022 on SSPAI as a member-only post. Learn more or subscribe

在比原定计划推迟了一个多月后,iPadOS 16.1 终于带着台前调度(Stage Manager)这个重磅新功能发布了。

但从实际表现看,额外的打磨时间似乎只是解决了基本的可用性问题,并没有像 WWDC 上所描绘的那样,让台前调度成为 iPad 多任务处理的强劲引擎。例如,The Verge评测文章说,「台前调度并不是多任务处理的未来」,「与 iPad 的其他部分完全脱节」;iPad 工作流的忠实拥趸 Federico Viticci 则写了一篇万字檄文,逐一列举台前调度的各项问题,批评其是「故障、功能缺失和设计缺陷的交汇」。

综合现有评论,除了还残留着不少影响正常使用的低级错误,苹果也没有完全考虑清楚台前调度的使用场景、交互逻辑、与现有操作的衔接等基本问题,或至少没有通过设计向用户和开发者清楚传达。对于那些期待 iPad 解锁真正多任务能力的用户来说,台前调度这样的开局表现,基本就意味着又要「来年再战」了。

回顾起来,自 iOS 9 加入分屏功能以降,资深用户每一年都对 iPad 的多任务功能寄予厚望,但最终兑现效果都不及承诺。时至今日,「iPad 多任务」几乎已经成了可望不可即的蜃楼;能与之「媲美」的,大概也就只有「Linux 桌面之年」(the year of Linux desktop)这个永远的传说了。

客观地说,「Linux 桌面之年」和「iPad 多任务之年」之所以迟迟不能到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终点线本身就在不断移动。如果硬要和 PC 主机和桌面端工作流程相比,在可预见的未来,Linux 还会是小众,iPad 能做的事永远不够多。但如果纵向比较,它们虽然未能至千里,积跬步的成果还是可观的。

其中,Linux 即使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跻身主流,但却有 ChromeOS 在教育市场站稳了脚跟,有 WSL 为 Windows 平台的开发环境增砖添瓦;在 Proton、Vulkan 等技术的推动下,从游戏荒漠发展到可以充当 Steam Deck 等游戏掌机的底层。iPad 如今可以同屏显示多个窗口、通过拖拽互传信息,可以用灵敏的触摸笔和精准的屏幕创作出专业作品,来自微软、Adobe 等厂商的行业应用也陆续到位;这是用户多年以前捧着那台「大号 iPod touch」时难以想象的。事实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和应用场景中,用 Linux 作为桌面计算主力,或者用 iPad 替代电脑满足工作需求,已经成为现实许久了。

但即使存在这些成就也不能否认,「Linux 桌面之年」和「iPad 多任务之年」这两个梗的存在仍然揭示了一些共同问题,值得主事者反思、后来人留意。

首先,宏大的目标需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基础。例如,如果单看软硬件支持,Linux 桌面生态没有理由不能崛起:软件上,浏览器、办公软件这些「基本款」已经不缺,开源界还向外输出了 Blender、Audacity、OBS 这些可堪大任的专业工具;硬件上,XPS、ThinkPad 等主流商业机型一直有预装 Linux 的专版,近年还涌现出很多 FrameworkSystem76 这样的社区项目。换言之,找到一台能跑 Linux 和常用软件、品质良好的电脑,本身不是难事。

但真正让 Linux 桌面体验「翻车」的是各种细节。高分辨率支持、触控板手势、全局深色模式这些在主流用户看来理所应当的功能,在很多 Linux 环境下仍然需要大费周章才能实现,离开箱即用差之甚远。安装软件、调整设置,普通用户在其他平台上经过简单学习就能完成,到了 Linux 上,却经常变成与包管理工具的天人交战、搜索粘贴命令行「咒语」的战战兢兢。

类似地,iPad 的资质和潜力也被各种影响体验的细节所抵消。表面上,它具有苹果水准的工业设计、一骑绝尘的计算性能,还有丰富的配件支持,今年的台前调度也带来了桌面系统的交互,似乎没有理由不能承担电脑级的职能。但只要一开始用它处理严肃的工作,你很快就会被各种「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打断:由于缺乏原生的窗口概念,很难通过肉眼辨认当前的输入焦点,按键操作经常没有响应或被无关应用抢答;缺少真正的文件系统,露出给用户的存储位置由云盘和沙盒杂糅而成,经常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可靠;除了媒体播放和定位等少数场景,不提供任何稳定的后台驻留机制,让剪贴板管理等用户亟需的效率工具无从开发。

孤立地看,这些「小问题」每一个都无伤大雅,遇到了无非是忍一忍、多走一步或者再试一次。但每一次发生这样的问题,都会消磨一次用户对于这个平台的信心和耐心。积少成多,Linux 被评价为不适合新手和日常使用,iPad 被评价为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即使有部分以讹传讹和刻板印象的因素,也是不算完全冤枉的。

此外,与其试图兼顾多种价值,不如朝一个确定方向持续努力。Linux 社区从不缺热情和人才,但总有大量的精力被消耗在标准和工具之间的「圣战」中;立场之争超越了解决实际问题——绘图层要不要从 X11 迁移到 Wayland?UI 框架 GTKQt 哪家强?作为引导进程,到底是 systemd 贪多求全,还是 init 抱残守缺?Snap 是 Canonical 的商业阴谋吗,它和 FlatpakAppImage 是应用打包的现代化还是徒增烦恼?这些问题或许让你看着一头雾水,但随便选一个发在 Linux 社区就可以点燃评论。有竞争和讨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协作和妥协的文化做支撑,就会因为观点和偏好轻微的不一致,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攻讦、出走和分叉;硝烟过后,该优化的体验还是原地踏步,留下面对众多选择无所适从的圈外用户。

再看 iPad,它由苹果一家支配,不存在生态分裂的问题,但发展路径仍然受困于苹果自己的「内耗」。早年,乔布斯对手写输入说不,将平板定位于手机和电脑之间、面向内容消费的专用设备,这些初始设定后来已经被苹果不同程度地自我否定了。但与此同时,苹果似乎又下不了决心解开 iPad 身上各种人为的封印:一边不断为之塞进电脑级别的芯片,同时又不甘心让 iPad 变成事实上的触控屏 Mac;一边想让 iPad 胜任更多的专业任务,同时又试图通过控制和集中,实现一种理想化的、整洁而优雅的操作逻辑,而不顾混乱和忙碌才是现实工作的常态。

仍以这次的台前调度为例,既然已经决心让 iPad 走向「桌面级多任务」,为什么还要限制同屏的窗口数量,连窗口的位置都要越俎代庖、替用户调整出一个自以为美观的布局?在面对媒体时,苹果的负责人常以「针对 iPad 的尺寸和用途优化」等理由解释这些左右互搏之举,殊不记得一代用户都带着 11.6 寸的 MacBook Air 上过学、打过工,搭载全功能的桌面系统并没有阻碍它成为最受喜爱的苹果笔记本之一。

如开头所说,即使没有实现全部的期待和许诺,也不能否认 Linux 桌面和 iPad 多任务取得的成绩;即使没有产生质变走向主流,也能通过量变的积累在一路上说服新的用户,逐渐壮大队伍。但长期拖着腿前进的危险在于会消磨市场的信心。「Linux 桌面之年」和「iPad 多任务之年」越是成为一种狼来了式的玩笑话,它们就越会潜在用户的心目中引发迟疑,错过很多本可以获得的市场。其中,Linux 还有一个极客工具的后路可退;而对于 iPad 而言,市场的认可度就直接关系到作为产品线的独立身份和存在意义问题。

明年复明年,万事成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