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留印象

2022-11-18

周三晚上,老牌笔记工具 Evernote 宣布了将被收购的消息。根据收购双方发布的通稿,买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意大利公司 Bending Spoons。关于交易本身的信息也很少,只提及了「符合惯常交易条件,预计将在 2023 年初完成」。 在官方博客中,Evernote CEO 表示收购对运营发展没有影响,并且可以利用买方「经过检验的应用程序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专有技术」,但没有更实质地提及产品路线和团队人事将受何影响。

消息一出,除了感叹昔日独角兽风光不再,人们的一个普遍疑问就是这家听着像个魔术公司(弯勺子?)的收购方是个什么来头。的确,除了一个炫酷的官网之外,Bending Spoons 此前唯一登上国际新闻的事件,就是为意大利政府开发了官方新冠接触追踪应用。在 Reddit 的意大利版块,一些当地网友也对这家公司和它的业务表示陌生

但在低调外观之下,Bending Spoons 可能是一家很会闷声发财的公司。在官网上,它宣称自 2013 年成立以来,应用下载量累计超过五亿次,月活用户超过九千万。根据提交给意大利政府的年报,它去年产生了 1.08 亿欧元的营业额,1600 万欧元的营业收入。今年九月,Bending Spoons 从一系列硅谷高管和好莱坞影星那里筹集了超过 3.4 亿美元,还受到了苹果 CEO 库克的访问,似乎不会是一家籍籍无名的公司。

这么亮眼的业绩是如何做到的呢?仔细观察这家公司名下的应用,就能看出一些端倪。首先,这些应用几乎清一色是收购而来的——移动视频编辑应用 Splice 是 GoPro 收购后再次转手的;AI 照片修复增强应用 Remini 原本是国内团队作品的国际版;Focos 曾是 iPhone 刚进入双摄年代时一度热门的国产应用;健身应用 30 Day Fitness 和特殊字符键盘 Fonts 的包名和网页历史也表明是出自他人之手。

而这些应用目前的共同点,就是都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启动后,展示的是如出一辙的订阅引导界面,收费在 4 美元到 10 美元不等,似乎也算正常……除了这是一个星期的价格。

Bending Spoons 旗下应用的引导付费界面

Bending Spoons 旗下应用的引导付费界面

换言之,Bending Spoons 的业务颇有点「擦边」的意思——利用应用内购订阅的流程设计缺陷,促使用户购买高价订阅。这也让人好奇,他们所宣传的接近一亿月活用户,留存率能达几何。(Bending Spoons 还运营过一个似乎颇有人气的有奖竞猜游戏 Live Quiz,目前已经下架。)

当然,在没有进一步信息的情况下,对于 Evernote 新东家的业务模式做过多揣测也不太合适。但显然,如果上述那种路线被继续用在易手后的 Evernote 上,坚持使用 Evernote 的忠实用户可能也要做好两手准备了。

说回 Evernote 本身,作为一只「迷失在山谷中的独角兽」,它从生产力软件的龙头地位滑落的历程也值得总结和镜鉴。尽管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它发展过程中的几次失误决策是不同评论都普遍提到的。

首先,在 2011 到 2015 之间的扩张期,Evernote 倚仗快速增长的势头和风投注入的资金,进行了一系列主业之外的尝试,包括食谱应用「食记」(Evernote Food)、通讯录应用「人脉」(Evernote Hello),以及以 Evernote Market 名义推出的一系列联名实体产品等,但基本都未能成功。

相应地,在真正应该投入精力的核心体验上,Evernote 却动作非常迟缓。例如,用户多年呼吁的 CRDT(无冲突复制)支持,也就是在跨设备和协同编辑场景下保持版本协调的能力,长期被官方忽略;相反,Evernote 还在 2015 年前后多次发生数据丢失故障,让很多忠实用户失去信心。讽刺的是,Evernote 中国版 2018 年单飞之后,反倒率先解决了 Markdown 支持等老大难问题,以至于有用户在官方论坛里气愤地表示宁愿原版被中国团队反向接管。1

此后的一次舆论风波发生在 2016 年,当时,Evernote 一改之前的定价策略,将免费版的同步设备数量限制为两台,还将移动端离线笔记功能改为付费专属。 平心而论,与后来普遍高企的笔记软件定价相比,Evernote 的收费也只是平均水平。但 Evernote 所犯的忌讳在于用力过猛、诚意过低,靠削减免费方案而不是增强付费方案来强迫用户升级,而且削减的还是最能展示其长处和使用场景的功能;这既造成了老用户流失,也对新用户失去了吸引力。Evernote 定价策略的混乱也由此开始:此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做出一版能坚持超过两年的定价表,以至于支持文档中的新老方案已经多达六种

到了 2020 年,Evernote 又对产品架构做了一次大改,放弃针对各个平台单独开发,转而使用 Electron 框架开发跨平台版本。这除了造成明显的性能劣化,而且也造成了现有功能的倒退,之后的开发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给新版补回过去曾经支持的功能。但众所周知,2020 年前后也是新一代笔记应用井喷,区块级操作、双向链接等新颖设计开始流行之时;竞争局势对于老选手可谓是不进则退,而 Evernote 却选择了主动倒退。

当然,无论 Evernote 未来的命运如何,它毕竟在生产力软件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串扎实的脚印。实际上,Evernote 的很多特色功能放在今天也仍然不过时,甚至让一些后来者相形失色。

例如,Evernote 是最早支持图片文字识别和搜索的笔记软件之一,早在 2007 年就能够搜索笔记中的扫描文档和手写笔迹。这个超前于时代的功能,与准确快捷的全文搜索、靠谱的网页「剪藏」插件结合,吸引很多用户把 Evernote 当成了值得信任的归档库,也构成了 Evernote 曾经最稳固的护城河——很多老用户之所以在 Evernote 发展停滞后仍然坚持订阅,就是因为对于搜索功能和多年累积文件的高度依赖。

2007 年就加入的 OCR 识别和搜索功能

2007 年就加入的 OCR 识别和搜索功能

又如,Evernote 中的笔记整理方式高度灵活:既支持层级结构的笔记本和笔记本组,又支持扁平结构的标签,每条笔记还有地理位置、关联网址等多种属性;这些都可以在日后检索时作为过滤条件自由组合。这种灵活度不仅催生出大量案例分享和用法探讨,也成就了一批资深用户的影响力。可以说,数字笔记方法论日后能成为一种学问和产业(尽管不无泡沫),其中有 Evernote 很大一份力。

此外,Evernote 在开放互通方面一直比较开明。不仅提供比较完整的 API 接口,而且还很早就推出了「应用中心」,允许和鼓励开发者制作自动化功能甚至兼容客户端;我近十年前设置的 IFTTT 连接至今还在默默工作。同时,即使后来削减功能、提高价格,在数据导出方面也一直是来去自由。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大多数笔记软件都会提供导入 Evernote 的功能、甚至将无缝迁移作为宣传点;但能反过来像 Evernote 那样开放和大方的,数量就少得多了。

Evernote 被收购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谢幕,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哪个新工具站到这个旧日王者曾经处于的江湖地位上;轮替和淘汰的节奏只是在不断变快。同时,越炒越玄乎的效率叙事中,在越做越繁杂的玩物功能中,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反思:生活和思维是否真的需要用如此复杂的模型来拟合,宗教般地追求效率和秩序是否会适得其反。大象也许不会忘记,但空留印象是不够的。记住了很多道理,还是要靠迈出的脚步和方向被人记住。


  1. 当然,中国版后来的发展路径也充满自己的问题,但那超过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