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推特」与去中心化之辩

2022-12-02

转眼之间,推特易主已经满一个月了。一个月间,推特发生的混乱令人侧目,也让很多用户对这个平台失去信心,选择关闭账号退出推特。但社交网络毕竟是一种刚需,于是,主打「去中心化」的 Mastodon 成为了一次大规模迁移的目的地。在推特交割后一周内,Mastodon 就迎来了 23 万新用户;到 12 月初,用户总数已经逼近八百万。

但很多「推特难民」不久就发现,Mastodon 并不是他们所预想的「应许之地」。

首先,Mastodon 的上手门槛一点也不低。去中心化意味着 Mastodon 没有「总站」,只有社区用户自己搭建的一个个「分站」。因此,你的第一步得是从五花八门的「实例」(独立的分站)中选择一个注册;很多人在这一步已经糊涂了。接着,你还得重新学习一套功能语汇。不少匆忙上车的人发现完全无法理解怎样跨站浏览和订阅帖文;有些推特用户惯用的功能,例如私信和全局搜索,在 Mastodon 中并没有对应物。实际上,大量新用户涌入后的莽撞做法,近来已经不断引起了「原住民」——Mastodon 早期用户的反感。这与九十年代大学新生在每年九月涌入当时流行的网络空间 Usenet,引起社区质量下滑的情况颇为类似,因此有评论称其是「永无止境的九月」的当代再现。

此外,Mastodon 的机制从根本上就是抑制病毒式传播的(antiviral),这对于初来者也是不小的文化冲击。例如,信息流严格按时间排序,没有算法对热帖的推波助澜;不允许带评论转发,因为早期用户反感无营养的推荐。很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尽管以推特为代表的主流平台经常被批判充斥着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或偏离事实的碎片信息,但自己的习惯和预期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驯化,不自觉地开始适应、以至于迎合算法的口味;一旦真的来到 Mastodon 这样的「世外桃源」,反而会像都市人被抛置郊野般不知所措。

Mastodon 去中心化的内容调控(moderation)方式,也可能无法适应用户大规模扩张后的现实。与主流平台有统一的内容标准和审核规则,且有专门的审核团队和响应机制不同,Mastodon 的每个分站是高度自治的,自己的规则自己说了算。Mastodon 的核心团队认为,靠站点之间优胜劣汰、用户用脚投票,就能够维护生态内部的规则合理、内容适当。但事实表明,这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例如在 2019 年,极右翼且不时宣扬犯罪的社交网络 Gab 将其技术架构切换为 Mastodon,就引起了一场危机。作为回应,Mastodon 官方当时拒绝将其网站列入站点列表,多个第三方客户端的开发者也禁止用户通过自己的应用访问 Gab。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处理方式,Gab 至今仍然在互联网的角落活跃。可以预见,如果 Mastodon 进一步走向主流,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推特如今正在面对的各种棘手内容。届时,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用户自觉自助,可能就不足以及时、有效地面对内容管理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与所有曾被寄望于取代主流平台的产品一样,Mastodon 缺少推特所具有的核心垄断资产——社交图谱。根据网络外部性的理论,平台类服务对于用户的价值与总用户数高度正相关。尽管经历了一轮用户暴涨,Mastodon 的网络规模与用户数以亿计的推特相比,还是九牛一毛。而对于大众用户而言,如果不具备「周围人都在用」这个 1 打头,其他的加分功能都是不算数的 0。即使承认社交网络不是人越多越好,也要注意到推特还有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职能,例如政府通讯、媒体报道和公众监督等;这是 Mastodon 按照目前的覆盖面无法胜任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否认 Mastodon 的价值。在推特移民涌入之前,Mastodon 其实比较好地承担了为具有共同兴趣、地域或背景的中小规模社群提供沟通空间的作用;并且在一些 Mastodon 用户看来,将其称为社交网络是一种误读,贬低了去中心结构带来的独特性。但目前的情况确实表明,如果推特真的将被取代,取代它的可能不是现状下的 Mastodon,而是一个中心化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模式。

例如,有的观点指出,与其彻底另起炉灶,不如保留中心化的推特平台和社交关系图谱,而在算法环节体现去中心化的特征。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主页显示什么时间线,推特官方的原版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其他公司则可以开发并销售基于不同算法、具有不同关注领域或筛选标准的「替代时间线」,例如体育主题时间线、长推文时间线、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各自的时间线等。这其实也是不少人如今已经通过小号、列表等方法模拟实现的诉求。

一种假象的可更换时间流的推特(来源:Every)

一种假象的可更换时间流的推特(来源:Every

如果说 Mastodon 说明了将一个传统上是中心化的应用迁移到去中心化体系可能产生的问题,近期的另一个热议事件——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的崩溃——则恰好与之互补,从另一个方向令人反思去中心化中难以避免的中心化因素。

FTX 原本是仅次于币安(Binance)的领先交易所之一,并因赞助了知名篮球队、棒球队和车队为一般公众知悉,但从 11 月 6 日开始陷入了一次快速崩溃。当时,有报道称 FTX 发行的加密货币 FTT 由其关联公司 Alameda 大量持有,表明可能存在挪用客户资金和关联交易问题。随后,币安 CEO 赵长鹏宣布抛售价值数亿美元的 FTT,进而引发 FTX 用户挤兑、FTT 币值崩盘。11 月 11 日,此前估值 320 亿美元的 FTX 申请破产。根据报道,FTX 将客户资金私自借给关联公司进行投资交易,并且在账目管理上存在重大漏洞,创始人甚至可以通过软件后门篡改账目,被破产清算人称为「彻底的公司管理失败」。

FTX 事件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它与加密行业一直以来描述的理想图景形成了过大的反差。在那个叙事中,「代码即法律」,用户的资金稳妥地存储在「智能合约」中,通过程序和公式确定的方式和价格自动、理性地交易。这一切过程是公开可审计的,第三方无权干预,更无从挪用。而 FTX 内部的乱象之所以能够出现,正是因为它(也包括目前多数的主流交易所)实际上是高度中心化的,用户的资金存入的是运营方控制的托管账户,其交易和使用方式最终取决于运营方。因此,摩根大通股票分析师在评论 FTX 事件时就宣称,「加密生态系统最近的所有崩盘都来自中心化参与者,而不是来自去中心化协议。」《华尔街日报》上也有从业者发文评论称,「是中心化导致了 FTX 的惨败」。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问题可以通过取消中心化交易所,回归去中心化的本源得到解决呢?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如很多评论指出的,加密货币行业正在快速重现传统金融历史上有过的模式和发明,同时也在快速重演传统金融历史上有过的事故和悲剧。这既是基本的价值规律和人性使然,也是加密技术被用于现实场景、向普通大众推广的必然结果。现实表明,真正将加密技术和去中心治理方式作为理论而研究、作为理想而实践的,毕竟只是少数。 其余的大多数参与者都并不热衷、甚至于完全不理解这些抽象问题,而只是在寻求一个额外的投资或交易渠道。他们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在缺少指导和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参与和贡献于去中心系统。换言之,中心化交易所本身并不是异数,而是市场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没有技术能运行在真空中。只要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没有大规模转移到「元宇宙」之类的虚拟世界,加密技术就不能回避与实体世界及其现有秩序打交道。 显然,点对点通讯不能把虚拟货币凭空变成法币,算法和代码也长不出手来搬动货物、执行资产。 因此,无论原教旨者怎样维护去中心化的纯洁性,那些普通人最关心的用途也会迫使它引入中心化的因素——无论是交易所、仲裁者还是监管方。

出逃推特和 FTX 的事故也许共同表明,对于技术平台,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不能也不应是对立的两极,纯粹追求两者之一都是不可持续、也不利于技术和产品推广的。理想的解决方案往往都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不同程度的混合,既需要去中心的机制保障公平、透明,也需要中心化的力量提供基础设施、履行公共职能;问题不在于选择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而在于如何分配两者之间的比重,分别在什么环节采用,以及通过怎样的机制制衡两者各自的缺陷。在这种具体和务实的层面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讨论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