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Homebrew 4.0.0
TL;DR
The Good
- 软件信息存储方式从 git 仓库转向 JSON API,大幅改善了更新操作速度
- 引入了接管手动安装应用的
--adopt
选项、PKG 安装包等实用改进
The Bad
- 没有改变过度分散的软件包维护流程,延伸到用户的信任模型
- 没有改变修改安装路径权限的暴力做法
The Ugly
- 不懂啤酒术语就不配用吗?
故事时间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麦金托比亚(Macintopia),喝啤酒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
一群啤酒爱好者决定通过众筹改变现状。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
首先,人们收集了大量的公开啤酒配方(formula),以便想喝时依样制作。这些配方统一放在档案库里,不时修订更新。人们看配方是好的。
但如果每杯啤酒都要现喝现做,未免太过麻烦。于是,人们开始预先做好很多瓶装啤酒(bottle),灌装后保存起来,想喝的时候就可以立马享用。人们看瓶装啤酒是好的。
还有些类型的酒,配方是保密的,或者家酿自制实在太麻烦。对于这些酒,人们就直接向生产商批发预先酿好、封装在木桶(cask)里的成品。人们看木桶啤酒也是好的。
事就这么成了;供应天下好啤酒的条件已经具备。2009 年 5 月,麦金托比亚家酿啤酒坊(d/b/a Homebrew)挂牌成立。
江山大改
时间飞逝,距离 Homebrew 初版发布转眼十年有四。其间,Homebrew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辈,逐渐成为 macOS 上最知名和最重要的开源项目之一;不仅跑赢了前辈 FINK 和 MacPorts,成为 macOS 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软件包管理工具,而且开始向外拓展地盘,陆续支持了 Linux 和 WSL。
前不久,Hombrew 延续近年来隔年出一个大版本的传统,更新到了 4.0.0 版。根据更新日志,4.0.0 版的重点功能是改变了安装信息的默认存取方式,正式用 JSON API 取代了 git 仓库,从而显著提高了安装和更新软件包的速度。
根据我的测试,「显著」一词在这里用得是恰当的。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新版 Homebrew 运行 brew update
更新软件目录的时间差不多可以减半,从原来的二三十秒缩短到十秒出头(实际时间取决于距上次刷新的间隔)。又由于 Homebrew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所有安装或升级操作前强制更新一次,这也极大减少了它在「干正事」之前的等待时间。
(注: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用 Homebrew 了,可以先用 brew upgrade
命令确保已经升级到了 4.0.0 以上版本。这时,就可以根据更新日志的建议,丢掉两个已经用不到的官方仓库:brew untap homebrew/core homebrew/cask
;这可以立即节约合计接近 1GB 的空间。国内用户……你可能还会想把环境变量 HOMEBREW_API_DOMAIN
改成 TUNA 之类的镜像源,详见相关使用帮助。)
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更新所需数据量的大幅减少。截至本文写作时,对应 Homebrew 两个官方仓库的 JSON 文件 formula.json
和 cask.json
分别在 20MB 和 4MB 左右。由于 Homebrew 还会通过 curl --compressed
请求压缩版本(见实现代码),实际的数据传输量分别接近 3.3MB 和 0.6MB。在过去,哪怕时隔几天更新一次,要下载的数据通常都不止这个规模。
值得一提,JSON API 并不是为了 4.0.0 版才开发出来的。早在 2018 年,Homebrew 就已经开始通过 JSON 提供软件包信息,并在 2021 年将从 JSON API 读取软件信息作为一个隐藏选项提供给用户测试;本次新版做的事情只是翻转了一下默认开关。
那么,为什么这项调整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Homebrew 速度慢的问题由此被彻底解决了吗?
忆苦思甜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过去的 Homebrew 为什么这么慢。
让我们来忆苦思甜一番。老用户应该都还没忘,就在不久之前,找 Homebrew 买酒(装软件)的常见体验还是这样的:
- 你告诉 Homebrew 要喝什么酒:
brew install FORMULA
。 - Homebrew 说,好的。但是亲,我这边后台看到距离你上次检查更新已经超过了,天啊,超过了 24 个小时。根据内部规定,为了保证你喝到最新最好的啤酒,需要先更新一遍所有酒的配方。别担心,数量不多,也就七八千种,麻烦你稍等一会。
- 你说,啥,我只是要一种酒,关所有酒什么事。
- 但你只是问了个寂寞,因为 Homebrew 已经自顾自开始更新了。
- 一千年过去了。你在红色黄昏的沙漠喝到了你要的啤酒。
这就是造成 Homebrew 缓慢印象的最直接原因:它实在太喜欢没事干就更新一下,而且即使只要求安装或更新一个软件,它也会意犹未尽般地顺手更新一连串软件。这本就已经如此的艰难,让我们就不要再拆穿国内用户访问 GitHub 一言难尽的速度。
不过,正如 Homebrew 在其常见问答中解释,自动安装或更新相关软件,本身没有什么错。如果在更新一个软件的同时,不一并更新它所依赖的软件和依赖于它的软件,就很容易导致相互冲突。不只是 Homebrew,其他更老牌的包管理工具也都明确劝阻这种「部分升级」(partial upgrade)行为(例如参见 Ubuntu 和 ArchLinux 的解释)。
如果说 Homebrew 有什么自我加码的地方,只不过将「完整升级」作为了默认行为,而不像其他工具那样需要用户明确指示(例如 apt --dist-upgrade
和 pacman -Syu
)。
可见,频繁更新导致效率低下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造成 Homebrew「慢」的更本质原因,是它一些「不走寻常路」的选择。
首先,Homebrew 长期采用 git 仓库作为「配方」(软件包安装信息)的存储方式,造成了很多额外开销。
让我们回顾一下 Homebrew 在 4.0.0 时代之前的工作机制。在 homebrew-core 和 homebrew-cask 两个官方仓库中,分别存储着数千个 .rb
格式的文件,每个文件对应着一种软件的版本号、下载地址、安装步骤等信息。
Homebrew 许多核心功能都是调用 git(1)
对这些仓库的操作。安装 Homebrew 时,这两个仓库被克隆到用户的电脑本地;而升级命令 brew update
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从服务器拉取这些仓库在远程的最新提交版本。
这是一种非主流的做法。放眼 Linux,常见包管理工具收录的软件信息,一般都通过单个文本文件或数据库文件统一存放。例如,Debian 中的 apt
通过 Packages.xz
文件(解压后是一个纯文本文件),ArchLinux 中的 pacman
通过 core.db
、community.db
等文件来存储软件目录。升级几个软件源(或软件源的组成部分),就只要下载对应数量的文件。
而根据 Homebrew 的做法,每次更新都要下载大量零散「配方」文件;更新间隔越长,数量越多。何况相比于简单的 HTTP 下载,调用 git 命令本身就涉及读取提交记录、比较版本差异等复杂操作,额外消耗性能和时间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Homebrew 的维护者也不是傻子,他们早就知道这个问题。事实上,早期版本的 Homebrew 曾在同步远程软件仓库时使用所谓的「浅克隆」(shallow clone)方式,只获取最近一次提交(--depth=1
),以便跳过不必要的老旧数据。然而,浅克隆方便了客户端,却把性能压力转移到服务器一侧,结果这种做法竟然惹到了 GitHub,直接被叫停。于是,Homebrew 只能再次开始为用户克隆数百兆的完整仓库。
同时,Homebrew 归根到底是个「民间」性质的包管理器,无法做到真正的统筹有序。
还是以 Linux 为参照:大多数发行版内置的包管理器都有一些官方维护的软件仓库。新软件要想进入这些官方仓库并被承认为「稳定」,需要先经过严谨的测试流程。测试内容除了其本身的功能是否正常,也包括确认与仓库中其他软件(具体到特定版本)是否存在冲突。
事实上,测试流程在软件仓库维护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对于 Debian、Fedora 这类采用标准发布方式的系统而言,一个「发布版本」(release)的本质,就是软件仓库被「冻结」在某一时刻、经过社区评议和批准的状态。即使是对于 ArchLinux 这类没有严格版本概念的「滚动」发行版,其核心软件包也是由少数资深用户负责维护和测试的。
Homebrew 的路子就野得多了。尽管 homebrew-core 和 homebrew-cask 这两个仓库名义上是项目官方所有,但其维护者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是软件的开发者本人或热心群众。软件包的更新流程也以 git 提交的形式开展,且大量依靠自动化流程;提交符合一些基本格式的合并请求,就有比较大的几率获得通过;对新软件也没有观察测试一段时间再提供给用户下载的要求。以 Linux 世界的标准看,Homebrew 简直是比「滚动版」还更快地滚动,比「社区版」还依赖于社区。
这些「非主流设定」带来了两个间接后果。
第一,Homebrew 的更新操作更有可能需要下载大量数据。只要你装的软件够多、「酒瘾」够大,一天内多次检查更新都可以次次不空手而归。
相比之下,如果你使用 Debian 等系统的稳定版,只要不更新系统版本,其软件仓库中的版本将始终冻结在版本发布时的状态,每次更新能收到的最多是一些补丁、安全更新,以及第三方仓库的更新,数据量往往很有限。此外,apt
还会通过 If-Modified-Since
这一 HTTP 请求头部,事先要求服务器过滤掉没有更新的软件包信息,实际要下载的数量就更少了。
第二,Homebrew 所收录软件的相互兼容更缺乏保证。由于软件包的更新以一种无中心的方式开展,永远处在各自为政的奔流中,Homebrew 的软件仓库并不存在任何可称为「稳定」的时刻,可以保证那个时刻的软件版本之间没有冲突。
因此,Homebrew 激进的自动更新频率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意在通过高频更新来控制软件之间的新旧差异,进而降低相互不兼容的概率。(目前采用的 24 小时间隔已经是多次放宽后的结果,早期版本的 Homebrew 甚至只过 60 秒就会强制在后续操作前自动更新。)
更新又频繁、每次更新的数据量又大,再加上基于 git 导致的额外开销,Homebrew 确实只能说想不慢都难了。
这样,从 git 切换到 JSON 的意义就很好理解了。从此,Homebrew 转向了其他包管理工具的主流做法:通过「一个文件」而不是「一堆文件」来存储软件包信息,并且通过简单的 HTTP 请求而不是复杂的 git 操作来获取这些信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旧版 Homebrew 数据量和性能开销居高不下的问题。
目前,只有 homebrew-core 和 homebrew-cask 这两个最主要的仓库支持了 JSON API,其他 Homebrew 官方名下的仓库和第三方仓库(tap)暂时还在使用传统的 git 和 formula 文件,但即使如此,也已经足以让大多数用户感受到明显好处了。在此,我们也不妨期待 Homebrew 接下来会如何推进 JSON API 更广泛的采用。
本性难移
然而,Homebrew 4.0.0 的更新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首先,导致 Homebrew 效率低下的本质原因——过于分散的维护机制,及由此被迫采用的激进更新策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用户尽管可以避免一些等待更新的时间,以及因 git 本身出错导致的故障,仍然不能避免使用中并不少见的软件冲突问题,仍然需要继续通过手动干预(例如使用 brew pin
)来避免 Homebrew 过分喜新厌旧的倾向——特别是对于 Node.js、Python 等攸关其他工作流程、起基础设施作用的软件。
(注:关于这类软件是否本就不应交给 Homebrew 管理,存在不同观点,但那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还有一些长久以来受到质疑的可商榷做法,Homebrew 看起来也没有改变的打算。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就是其软件安装路径的选择。
直到两年前,Homebrew 都将 /usr/local
作为唯一正式支持的安装路径。只是在 3.0 版适配 ARM 架构后,才将 Apple silicon 机型的默认路径调整到 /opt/homebrew
(Intel 机型仍然使用 /usr/local
)。
/usr/local
是什么来头?根据在 Linux 世界中被广泛遵循的《文件系统层次结构标准》(FHS),/usr/local
的用途是供管理员在本机安装未随系统提供的软件,这样可以与系统自带软件(一般存放在 /usr/bin
下)区隔,避免相互覆盖。这样说来,Homebrew 的选择貌似没什么问题——通过它安装的软件确实不是 macOS 自带的。
但人们的不满并不在于 Homebrew 用了这个目录,而在于它是怎么用这个目录的。默认状态下,/usr/local
是最高权限的 root 用户所有,其他用户只能读取和执行,不能写入。但 Homebrew 在安装过程中会上演一出「鸠占鹊巢」,把 /usr/local
的所有者改成当前用户,并且所有普通管理员账户(admin 组)都可以读写。在 Apple silicon 机型上,Homebrew 对于本该是公共空间的 /opt/homebrew
也是一样的对待。
对此,Homebrew 官方曾经做过解释,理由大致包括:首先,系统的默认搜索路径($PATH
)就包括 /usr/local/bin
,装在这里的软件不用额外设置就能被终端识别,这难道不是很酷吗!不仅如此,给这个目录改了户口以后,用户自己安装软件就不用输密码提权了,这实在是太酷了!再说了,反正苹果自己把这里空着没用,那我不用白不用。今朝有酒今朝醉,懂伐啦?
在一些习惯了 Linux 逻辑的用户看来,这根本就是大逆不道。其危险在于,普通用户比 root 用户更容易被攻击,如果攻击者控制了普通用户,无需 root 权限就可以在被 Homebrew 改掉权限的 /usr/local/bin
下植入常见命令的伪造版本(设想放进一个叫做 ls
或者 cd
的恶意脚本)。于是,任何其他用户都会因为执行这个被替换的命令而触发破坏性后果。因此,在 install
之前先吟唱 sudo
,就像是在祈使句之前先说「请」那样的文明社会基本礼仪。
这种谨慎当然不无道理,但对于安全模型的讨论不能脱离使用场景。诚如一些 Homebrew 的拥护者所指出,Linux 的包管理工具之所以要求严格区分权限,主要是考虑到 Linux 更多在服务器场景、多用户环境下使用。但 macOS 呢?随着苹果坚持不懈地自我阉割服务器功能,将 Apple ID 越发深入地植入系统安全和权限的方方面面, macOS 已经快要成为一个实践意义上的「单用户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攻击者已经能接管一台 Mac 日常使用的登录账户,本身就是一个能造成足够损害的安全事故,根本不需要花什么额外心思构陷其他用户了。随着 Apple silicon 机型的普及,Homebrew 在上面占用的 /opt/homebrew
甚至都不在默认 $PATH
之中,设想的这种攻击路径就更不成立了。因此,Homebrew 的做法可能不是最稳妥的选择,但也不至于构成一票否决的因素。
相比之下,我对 Homebrew 的主要抱怨有点吹毛求疵——它似乎就是不愿意学会「好好说话」,仍然坚持用难懂的啤酒术语来命名各种功能和概念。
不知为何,这个项目对啤酒是如此执着,以至于官方《常见问答》的第一条问题竟然是一个啤酒黑话对照表。从好的方面说,对于新手上路、帮助理解,这种玩梗命名法或许能起到一定降低门槛的作用。但对于已经熟悉了其他包管理工具的用户,以及在上手之后的日常使用,你是更愿意看到这样的鬼话:
Homebrew 首先阅读配方(formula),如果有中意的瓶装版(bottle),就直接存入酒窖(cellar)里的加压桶(keg),然后倒(pour)给顾客。也可以从木桶(cask)里直接倒酒,或者从别人的酒头(tap)里打酒。
还是这样的人话:
Homebrew 首先读取软件包定义文件,如果有适用的预编译二进制文件,就下载到统一安装路径下以名称和版本命名的子目录,然后在
bin
目录中为其创建符号链接。也支持安装 macOS 原生应用,以及添加第三方软件仓库。
除了能带来一些快活的空气,我确实不知道这些难懂的话有什么好处。如果 Homebrew 使用啤酒术语(而不是二锅头或者别的任何酒肉主题)真的只是官方所解释的「历史巧合」,那么随着项目的发展成熟,就应该逐渐替换为更通用的表述,继续坚持小众时期的黑话只能是弊大于利。
小酌怡情
默认使用 JSON API 只是 Homebrew 4.0.0 最显著的变化。在此之外,更新日志还列举了很多改进点,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说明,只挑几个我个人认为用户感知较强的:
首先,brew install
现在新增了一个非常实用的选项 --adopt
。这很好地解决了用 Homebrew 管理图形界面软件时,与用户手动安装版本以及软件的自动更新功能「打架」的问题。例如在以前,如果你从官网下载安装过 Notion,然后忘记了这回事,试图用 Homebrew 安装或更新,就会看到「软件已存在」的报错信息。这显然非常不智能:用户没有义务记住每个软件最初的安装渠道;既然已经装过了,那就没必要再装一遍,直接「接管」这个版本,以后一并纳入 Homebrew 的管理范围。这正是 --adopt
做的事:
platyhsu@forsa ~ % brew install notion --adopt
==> Downloading https://desktop-release.notion-static.com/Notion-2.1.12-arm64.dmg
######################################################################## 100.0%
==> Installing Cask notion
==> Purging files
for version 2.1.12 of Cask notion
==> Installing Cask notion
==> Adopting existing App at '/Applications/Notion.app'
🍺 notion was successfully installed!
其次,Homebrew 现在可以通过 .pkg
安装包安装了。(暂未在官网正式提供,但可以下载。)直到现在,Homebrew 官方提供的安装方式还是从终端运行安装脚本。与之相比,独立的安装包有助于回避 curl | sh
风格安装方式的一些安全问题,也能给不那么熟练的用户一个更友好易懂的安装选项。
此外,Homebrew 的分析数据将从 Google Analytics 迁移到一个位于欧洲的自建服务器。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你每次使用 Homebrew 新装一个软件,它都会匿名记录一个统计信息,内容包括所安装的软件、Homebrew 版本、操作系统、CPU 架构、安装路径等。由于 Homebrew 的流行度,这已经积累除了一个相当有观察价值的公开数据库。如果说默认收集分析数据本身就有点容易引发争议,将数据发送给 Google 就更让不少人介意了,在数据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也容易引发合规问题。在不停止收集的前提下,改用欧洲服务器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
总的来说,Homebrew 4.0.0 版的改进切实可感,称得上一个整数版本号来标记,也比以前更值得推荐给 macOS 的进阶用户,作为日常工具箱中的常备。
尽管不时有这样的声音,认为 Homebrew 是一个「路子太野」的包管理工具,甚至不如手动编译来得稳妥;但我的观点仍然是瑕不掩瑜,权衡之下,Homebrew 带来的便利还是大于潜在问题。何况,一个纯靠社区维护的包管理工具能延续十几年,并且维持稳步改进,本身就是一个可资赞赏的成就。再对比苹果自己第一方「包管理工具」——Mac App Store 的搞笑现状,Homebrew 发挥的正面效益就更不应否认了。
当然,系统维护的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被工具抽象掉的复杂性既没有被避免,也没有被消除,只是换了种形态被摊平到了系统的夹层中。在享受 Homebrew 便利性的同时,应当避免满足于将 brew 命令当作有求必应的魔法咒语。无论用它安装什么软件,都不应该省略阅读相关软件原始文档的必要步骤。如果尚有余力,也应当进一步了解 Homebrew 的工作机制,学习一些手动管理软件包的基本技能,以便对于 Homebrew 的能力边界建立更清醒的认识,在出现问题时知道如何排查。
挪用一句经典的洗脑广告语作为结尾时的共勉:家酿虽好,也不要贪杯噢。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s on Mar. 1, 2023 on SSPAI with the title: Homebrew 升级 4.0.0,麦金塔上的啤酒会更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