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yang “Platy” Hsu


Editor. Currently at SSPAI.

Reachable in Shenzhen physically, at me(at)cyhsu.net over port 25, and with the handle “platyhsu” elsewhere.

Scroll down for my recent writings (RSS, archive). You’re also welcomed to see colophon for trivia about me and the site, links for online resources and tools I frequent, and now for my current interests.


如何临时修改 macOS 应用程序的显示语言


一般情况下,应用程序的界面语言会和系统语言保持一致。但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希望临时换用一种不同的界面语言。例如,一些程序的中文翻译词不达意,有必要参考英文界面来确定功能的准确含义;又如,一些网页会强制按照浏览器语言显示不同版本,因此必须通过切换浏览器语言来控制网页语言。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提供了切换界面语言的选项。事实上,大多数 macOS 的内建应用都没有这样的设置。如果每次遇到这种需求都去临时改变系统语言,未免过于耗时和麻烦。

RSS 服务对比评测


一、引言

很难想象 RSS 会在年届二十之际重新获得这样的关注度。有赖 Facebook 的「衬托」,人们最近似乎重新发现了 RSS 这样一个古老技术的朴素之美。《连线》在上个月发文呼吁复兴 RSS 在网络上引起了一阵涟漪,此后,与之应和的文章不断浮现。

月初,我也写下了自己对于 RSS 前景的一些思考。文章收到的反馈有赞同也有反对,但大体上都对 RSS 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的确,要知道 RSS 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只有亲身尝试才能确定。

论 RSS 的「复兴」


最近,《连线》杂志网站上刊出了一篇题为《是时候让 RSS 复兴了》(It’s Time for an RSS Revival)的文章。文章开篇便动员道,「Twitter 让你心累了吗?Facebook 让你厌倦了吗?是时候回归 RSS 了。」之后,作者介绍了几个主流 RSS 服务的功能,采访了它们的负责人。文章认为,RSS 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你看到「开放互联网未经过滤的样子」,给你一个「自己决定看什么」的机会。

用 Calibre 命令行优化 Kindle 电子书字体


1. 需求分析与解决思路

排版问题一直是 Kindle 的顽疾,而其在字体选用方面的不作为又特为尤甚。因此,更换字体一直是 Kindle 用户折腾的主要动力之一。早先,这一需求经常通过越狱并替换系统字体来实现。但随着 Kindle 越狱难度的加大,加上替换文件容易导致的诸多故障,尝试这种方法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了。

另外一种更为方便和安全的方式,则是利用 Calibre 这一强大的管理、编辑工具对电子书进行处理,在其中嵌入自定义字体。但直接应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排版效果其实也并不完善,因为 Calibre 一次只能嵌入一个字体文件,在显示粗体和西文部分时,就会出现字体缺失或效果不佳的问题(很多中文字体附带的西文质量是十分平庸的)。

如何正确地叫外卖


(一)

假设你是某个寄宿高中的住校生。你知道学校附近、最多几分钟路程之外,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摊点,比如推特炸鸡排、油管烤串、汤不热辣糊汤、谷哥大排档等等。但是,学校管理者执着于父爱式的管理理念,以出校门不安全、怕学生去网吧、校外食物质量堪忧等一系列理由,制定了严苛的出校条件,以至于你实质上没有任何合法方式出去大快朵颐。同时,校内几家食堂又和后勤部沆瀣一气,大搞垄断,没有任何竞争压力,做出来的东西经常价高量少、口味奇葩。

如何追踪电子邮件的已读状态


尽管电子邮件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它仍然是工作、学术等场合下最可靠的通讯方式方式。然而,作为一种古老的协议,电子邮件不支持很多现代工具的常见特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已读回执。考虑到需要用到邮件交流的往往是一些正式、重要的事项,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痛点——你可能并不关心一条随手发出的 iMessage 是否被及时看到,但一定十分在意一封字斟句酌、徘徊已久才发给老师、老板的邮件会不会被淹没在对方的收件箱中。

Surge 的隐性价值


今天早上看到 Surge 3 上架,基本没动脑子就把内购买了。其实我很清楚这绝对不是一笔划算买卖:Surge 在我这大概有一半的能力是被浪费的。校园网带宽很少能稳定在百兆以上,因此其他 NE 类 app 的性能瓶颈并不明显;MitM 和抓包当然是杀手锏,但是我用的频率也不高。

Surge 的价格一直是一个引战论点,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Surge 贵吗?当然贵。有几个 iOS app 敢卖上 10 刀呢?何况是涨价后的几十刀。但相比于软件的价值,贵不贵很重要吗?对我来说,今天这 40 刀与其说是用来升级新版,不如说是聊表谢意:Surge 对我的意义不止是一个上网工具,而是一个改变上网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契机。

免费字体获取和使用指南


导语

一个不难发现的现象是,最近几年,中文互联网上对字体的关注和认知明显比过去更深了。在各类网页、app 中,我们开始看到了更多样的字体选择;更换字体功能已经成为了国内 Android 手机的标配;一些企业开始注意到字体设计在品牌形象构建中的重要性;许多用户,即便未必了解字体排印的专门知识,也越发积极参与到有关字体的讨论中。的确,字体不仅是任何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个性、传情达意不可或缺的渠道。

国外苹果社群关注指南


导言:为什么要关注国外苹果社群?

2009 年,当我第一次将 iPod touch 捧在手上时,中文互联网上对苹果的讨论还远称不上普及。当初为学习 iOS 的操作、寻找好用的 app 而在各个论坛的精华帖中来回翻找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如今,苹果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科技网站不可能绕过的话题。可是,中文用户获取到的相关资讯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成比例的提高。固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很难苛求随着 iPhone 的成功才得到推动的中文苹果社区,在短时间内达到和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外苹果社区一样的规模和质量。但从个人角度看,要回避上述问题,最快、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把目光放远,直接去到英文世界接触第一手的资讯和讨论。

司考思考


没有逻辑。无任何参考价值。阅读可能引起不适。

前期

  • 去年暑假在家附近一个所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华东政法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律师,称大三暑假复习一个月过了司考,当时就惊为天人,遂早在开始复习前就树立了错误的时间观念和巨大的侥幸心理。
  • 教材:
    • 纸书教材从来没有进入过考虑范围,因为(1)穷(2)环保(3)不想搬。
    • 电子版教材除了民法和刑法下的全部是厚大的,因为(1)不要钱,直接简单粗暴地挂出下载链接,而且(2)清晰度最高。
    • 民法和刑法分别下了钟秀勇和刘凤科,因为名气太大。然而事实证明并不会有什么区别,太厚的书反而没法认真看下去,另外两人的所谓招牌段子我看一次吐一次。所谓「大帝」「大神」的说法,建议听听就好。《国际歌》老早就唱了,「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 PDF 下下来以后立刻丢进 Acrobat Pro 做 OCR 转成可复制版本。本来想的是方便做批注,但是因为懒,实际上看的时候就是拿 Apple Pencil 随便勾勾画画而已;反而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时候是最受用的,因为可以搜索特定概念,哪里不会点哪里。
  • 录音和视频:
    • 没有看视频和录音。视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下,觉得不值得花这个时间。录音本来都下好了,但是听了几段觉得过于油腔滑调,即使两倍速还是拖沓。于是彻底放弃,只看书。
    • 世界上搞教学的人分两种,一种叫老师,一种叫教书匠;司考教育工作者属于后者,其主要功能在于用说书的腔调把教材念一遍,以免学生犯困。然而我恰好不喜欢听说书,也不太容易犯困。

复习

  • 六月底考完期末考试开始看,结果(不出意外地)没看两天就开始摸鱼,到七月底去香港实习之前民法和刑法各自连一半都没看到。
  • 实习完回来缓了一口气发现已经是八月底了,看书进度没有任何变化,之前看到一半民法和刑法也还回去了,感觉万事休矣,从此完全抱着娱乐心态开始复习。
  • 因为加起来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鬼复习计划,只能玩命看书,争取考试前能把教材看一遍、对应的真题书做一遍。
  • 事实上即使这样也想得太美。剩两个星期的时候,还有行政、民诉、理论法基本没动,于是干脆厚的教材也放弃,直接看后出的精简版背诵卷,附加做题目。
  • 到还剩一个星期不到的时候,终于算是把书看过一遍了,但也就是「看」了一遍而已,基本啥都回忆不出来。如果当时有人来帮我抽背的话,大概是抽什么什么不会。心想算了吧再看一遍背诵提纲和错题,然后就上场撞大运。
  • 所以,整个悲惨的复习流程就是看一遍书(有几门看的是背诵卷)、做一遍题(真题卷大概收的是近五年的题),耗时 240 个番茄钟 = 100 个小时。如果加上去香港之前摸鱼的时间,大概 150 个小时。因此推测对于前三年已经学过一遍的人来说,比这多一倍的时间、也就是 300 个小时,可能是会比较从容的;至于网上有人吹的七八百个小时,估计要么是卖惨,要么是贴心地帮你算上了摸鱼的时间。

考点

  • 选考点那天竟然忘了这回事,迟了一个小时才开网页选考点,海淀区的不出意外已经被抢完了。好在西城区还可以选,查了下几个考点距离也都可接受,坐地铁用时最多一小时之内。最后分到的考场是十三中初中部,大概离鼓楼走路十分钟。
  • 这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学校,进门以后除了操场和教学楼基本就没有别的空间。教室不大,好在通风采光都不错;唯一问题就是桌椅是为初中生设计的,写字的时候俯身的角度太大,不是很舒服。
  • 考前一两周可能因为看书头昏脑胀,又忘记了订宾馆的事情,考前两三天才反应过来还有这茬事。想了想一来可能已经没房间了,二来反正也大概率考不过,花钱开房也不能增加中奖几率,干脆也就凑合一下。
  • 但是这样一来中午也就没处落脚了。最后充分发挥了无产阶级精神,用地图在鼓楼外大街上搜出来一家麦当劳,连续两天中午靠一杯 flat white 的代价换来了免费钟点房。当然事实证明这么想的人远不止我一个,那两天这家麦当劳里中午几乎全是捧着司考教材啃汉堡的人,早就心灰意冷的我在旁边一遍刷推一边嚼着全家的沙拉听他们吐槽。

考试

  • 因为复习效果都成那样了,所以也没抱什么希望,基本就是来体验生活的,全程心态放松到犯规。
  • 同考场里基本都是同龄考生,但前面坐了一个中年大叔,目测四十多岁,考试期间每过一分钟就会发出一身深沉的叹息,也不知道是因为题目不会做还是不透气,一开始觉得很干扰注意力,后来发现可以靠他的叹气来计时,也就接受了这种设定。隔着走廊左前方还有一个小哥,看起来三十多岁,但发型已经是标准的地中海,恐怕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 考试题目和感受从考完出门就忘得差不多了,能记得的就是卷一基本靠朴素的法感情,卷二和卷三里的民法和刑法可以强行靠前两年上课学的东西做出一点理性分析,至于诉讼法和行政法……只恨不准带骰子进场。
  • 前三卷都是选择题的好处就是相对比较节省体力,不会像高考文综那样写完只想被截肢;但坏处就是做到后面容易精神恍惚,每场出来感觉眼前漂浮的都是 2B 铅笔涂的黑色方块,也不知道是累的还是饿的,或者兼而有之。
  • 卷四是另外一个在复习中被遗忘的角落(虽然这个角落好像太大了一点)。本来准备周六的晚上看一看,结果当晚看行政法和诉讼法就已经痛不欲生,到十一点直接跑去睡觉了。于是我直到考前那个中午在麦当劳里才搞明白了卷四到底考几道题。听到邻桌的人还在默背答题模版,连答题模版都不知道在哪找的我掩耳盗铃地打开了降噪耳机。
  • 上场以后,还是除了民法和刑法能或多或少编出一点,其他题目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字写好、格子填满,然后东张西望,从和我一样满脸绝望和迷茫的其他战友那里找到一点慰藉。

事后

  • 其实并没有什么事后,因为这个学期乱七八糟事情太多了,考完回学校基本就把这倒霉事忘了,都没有参与朋友圈的打卡。后来什么时候出答案我也是不知道的,也不是很想知道。
  • 然后就到了十一月底。出分当天正常六点半起来去跑了个步,吃完早饭回来一看差不多八点了,但是因为没有做事前准备,还不知道去哪个网站查。大概到了八点十几,在经历一番中国特色的网络拥堵之后,查到了中奖结果。除了能过这件事本身非常意外,分数分布基本和惨不忍睹的复习时间是相称的。此外比较不能理解的是卷四是怎么上的 100,可能他们对于智力残障人士有特殊照顾?
  • 中奖以后也没有什么特别高兴的感觉,何况这种及格分以后会不会拖后腿还说不好,奇葩的备考经历也不可能拿去误人子弟。唯一比较欣慰的就是少了一件麻烦事,到时候偷偷摸摸地去拿个证、深藏功与名就好了。
  • 本来想写成一个完整一点的文章,但是拖延症和懒劲一犯就搁置了,再说自己在这事上花的精力也不值得用完整的文章来记。但是零散记的几行字没别的地方放,简单排个版,就这样吧。